APP下载

第一位赴英留学的中国姑娘

2014-05-02马想斌发自西沙群岛编辑王楠

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女校理科曾国藩

特约撰稿_马想斌 发自西沙群岛 编辑_王楠

第一位赴英留学的中国姑娘

特约撰稿_马想斌 发自西沙群岛 编辑_王楠

曾宝荪,曾国藩曾孙女,中国第一个赴英留学的女子。在去往伦敦路上,泰坦尼克号沉没,日俄战火弥漫中国领土。回国后她创办了全新的中西合璧的女子学校,改变女子被遮蔽的历史。

鸦片战争,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自此,中国开始了留学异邦的征程。1847年,广东人容闳、黄宽、黄胜由外国传教士资助赴美留学当属首开其端。可能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那些西学东渐的人,不是梳着大辫子的晚清绅士,就是西装革履的民国俊男。其实,这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女性留学的历史,从极其森严的晚清男权社会中突围出来,却依旧淹没在了新的男权主导的社会里。

在为数不多的女性留学生中,有一位女性的名字不该被忘记,那就是曾宝荪。她不仅创办了一所全新的中西合璧的女子学校,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而且她家学渊源,其曾祖父即是一代中兴大臣曾国藩,她的履历里,也被注上了第一个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女性的独特标签。

显赫家世

曾宝荪,1893年出生在北京,和屈原同日生,故字平芳,读孟子养气章有感而号浩如,四岁发蒙。是时,曾家家势已非曾国藩那个辉煌的年代。其祖父曾纪鸿,是曾国藩次子,精通算学,但屡试不第,英年早逝,死时仅33岁。父亲曾广钧,为光绪十五年进士。幼年的她,因家道衰落便一直在湖南乡下的家中私塾里读书至14岁。14岁那年,她来到上海,先后入女子教会学校—晏摩、务本女校读书,后又考入杭州省立女师读书。1910年,她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学习。

不过,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道德观念中,一个女子能够读书,的确不易。这恐怕得归功于向来注重家庭教育的曾国藩了—不仅男子享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家中妇女同样能够享受。

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家风。但实际说来,曾宝荪能够成为赴英国留学的第一位中国女性,不得不提到影响她一生的两位女士。第一位便是她的祖母郭太夫人,即“艺芳老人”。郭太夫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不喜八股文章,不愿孙辈去考秀才,却要他们学外国文字,这为曾宝荪出国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曾宝荪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关于我的祖母,我要多说明些,因为没有祖母,我们孙辈的教育便会毫无成就。”

另外一女士则是英国人巴璐义女士,也是最终促成曾宝荪事业的人。巴璐义,是冯氏女校校长。曾宝荪与巴校长的交情开始于她的一次反叛行为,因为曾宝荪对学校的许多做法表示愤怒,就自办了一张报纸专讲学校不平之事,巴路义校长看了不仅未有开除之意和惩罚之心,还和曾宝荪促膝交谈,从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甚至,在巴璐义女士的影响下,18岁的曾宝荪受洗,加入基督教。

第一位中国女理科学士

1912年,巴璐义女士有回国一年的假期,她非常欣赏曾宝荪的学识和人品,决定带她到英国留学深造。她写信征求曾宝荪父亲和祖母的意见,父亲完全同意,但按照曾宝荪回忆录的记载,祖母则是在“如巴师回来,则小孙女亦须同回,不能独自留在英国读书”的条件下才同意她去留学。

1912年3月中旬,曾宝荪随着巴璐义女士从上海出发,时任大使的伍廷芳为其饯行。之后,他们一路北上途径大连,之后在满洲里坐上火车从俄罗斯西伯利亚一路向西,经莫斯科、波兰的华沙、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直到法国的海港加来,又换成轮船横渡英吉利海峡。对一个从未出国的女孩子来说,沿途所见的场景该是很好玩,比如曾宝荪看到火车在贝加尔湖冰面上行走,在西伯利亚那冷静的空气中看到整圆的彩虹。可是,联想到曾宝荪所处的那个时代,第一次出国在心理上便没那么轻松了。

她像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一样,怀着深深的家国情怀。据《曾宝荪回忆录》记载,4月8日到大连歇一夜的时候,她无心赏玩风景,想到东三省遭遇日本人的控制,以及日俄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中国的领土时,“心里万分难过”而在波兰的华沙换车时,她想到了梁启超先生所写的《波兰灭亡记》便黯然神伤,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亡国之苦。甚至,在路上他们听到了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毁的消息,当然也有因缺少生活经验在法国火车上挨饿的故事。

历经一个月时间,曾宝荪抵达伦敦。尽管是异域他乡,但幸运的是,她的堂弟曾约农早已在伦敦留学,姐弟相见免了思乡之苦。到英国后,她先在巴璐义女士的安排下,就读一所维多利亚时代时的女校—瓦津私校。之后为升大学,她于1912年9月进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并选修生物学和化学,将来准备学医,科学救国。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在西田书院,她选的是理科,课程有生物、化学和数学。

当曾宝荪不负恩师巴璐义女士的厚望,考上伦敦大学西田书院时,巴璐义的归期已到,曾宝荪该怎么办?是放弃学业回国?还是不守当初对祖母的承诺独自留在英国?但如果巴璐义不回中国再为教会服务五年,她将失去退休金。经过一夜的痛苦抉择,巴璐义决定继续留在英国陪伴曾宝荪完成学业。曾宝荪说:“那你岂不是为了我牺牲了自己的退休金么?”这位爱才的女士说:“上帝会安排的。教育你一个中国人出来在中国为上帝作工,远胜我十倍。”

而这段时间,因巴师的无私决定,她心里有了新的压力,很少出去参加西田书院的社交活动,但同时也是她很快乐的一段校园时光。

左二图均为曾宝荪(左)与其堂弟曾约农。右图为长沙实验中学为曾国藩、曾宝荪、曾约农三人所树铜像。

拎 客

曾宝荪(1891年-1978年),字平芳,别字浩如。中国女教育家。曾国藩曾孙,曾广钧之女。1911年,留学英国,取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其后入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1917年回国,创办艺芳女校,历任湖南省立长沙第一师范及第二女中校长。抗战时赴武昌开救国团成立会。1947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湖南省代表,历任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中华民国首席代表国大主席团。1978年7月27日在台北逝世。著有《艺芳馆诗集》、《曾宝荪回忆录》等。

回国创办艺芳女校

1916年,曾宝荪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这是中国女子所得的第一个理科学位,她成为了中国女子中的第一个理科学士。毕业后的她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继续读研究科目。为了将来办学,1917年,她又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璐义在英国筹措资金筹划回国办学事宜。1917年10月30日,她们得到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决定带着基金回国办学。

经多方考虑,曾宝荪放弃去上海接管启秀女中的打算,而是独立办学,践行“为世界和国家致用,在湖南服务桑梓”的理想。她在长沙创办女校,自任校长。学校取名“艺芳”,是为纪念祖母,根据祖母书斋的名字取的。“艺芳”出自于《文赋》中的“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一句,意味吸纳众多学问。校训是“忠恕”二字,取自于儒家经典《论语》中“仁者,忠恕而已”。学校采取初中高中六年一贯制度,大小事由学友会成员投票决议,所有学生和教员都是学友会成员。学校所有账目公开,任何学生都可以查账。学校从不开除学生,不记过,不当堂训斥学生,有什么问题私下谈话解决。

1918年6月艺芳女校取得教育厅批准,于9月正式开学,一办就是32年。曾宝荪任校长兼英语和生物教员,巴师作英文教员,曾宝荪的弟弟曾约农任教务主任兼英、算及理化教师,又请了一些国文、体育、音乐和手工教员。

曾宝荪一生未婚,但因卓越的教育功绩,她曾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包括在日本和中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1949年,她去了香港。1951年受宋美龄邀请到了台湾,这时的她年事已高并且身患疾病,没有再做具体工作。1978年,85岁高龄的曾宝荪在台湾去世。

写于西沙群岛永兴岛

猜你喜欢

女校理科曾国藩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第11题的多种解法
勾搭留学君!
文科十里柔情,理科一朝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