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问卷:调查记者谨慎看待网络反腐
2014-05-01
南方周末记者 鞠靖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孙甜甜
◆效果:半数以上的调查记者仍然认为网络爆料对反腐的作用整体有限。
◆专业:大多数调查记者认为网络举报人的做法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
◆操守:多数调查记者强调网络爆料行为跟个人利益之间的“切割”。
南方周末记者 鞠靖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孙甜甜
1你认为网络爆料与有关部门对宋林展开调查之间有多大关系?
一半不到的调查记者认为,网络爆料与有关部门对宋展开调查有直接关系,网络爆料是导致华润案被踢爆的导火索。近三成调查记者认为其中因果关系复杂,不排除有其他原因导致宋林被调查。可见,过半数的记者认为两件事并不能被简单联系在一起,网络爆料只能算是导致宋林落网的诱因之一,可见网络爆料对实际反腐的作用,大家还保持相对审慎的态度。
2你认为这样的网络爆料对反腐有多大作用?
四成的调查记者认为,网络爆料对反腐的作用“比较大”或“非常大”,其中认为作用“非常大”的只有一成,而有六成的调查记者持相对保守或否定态度。可见,虽然单个的网络爆料和网络反腐事件经常引起较大的社会关注,但半数以上的调查记者仍然认为网络爆料对反腐的作用整体有限。
网络爆料的反腐素材通常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证据或线索,且较难以公开报道的方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因此,职业媒体人的网络爆料行为往往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做法将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职业记者相对于普通公众更有能力评估这种风险。从记者自身的职业习惯来说,大多数时候记者的言论要和供职单位挂钩,尽管很多媒体人特意在微博中注明“个人言论与供职单位无关”,但仍摆脱不掉某媒体某记者这个身份,这增加了网络爆料的阻力,这让其变得不可行。大多数业界人士仍不看好这种爆料方式,认为其缺乏推广的基础,或难以系统化、机制化地推动反腐工作。
3你认为网络举报人的做法多大程度上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
大多数调查记者认为,网络举报人的做法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只有不到两成的记者持“比较符合”的肯定态度,没有一位记者认为这是“非常符合”。新闻专业主义从道德和伦理两个范畴来规范记者的行为,因此记者的行为不仅受到法律的约束,更要符合道德伦理要求。网络举报者往往要面对各界的质疑,背后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诸如记者是否将自身利益牵扯其中等等。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扮演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的角色,反对记者作为新闻的直接参与者推动事件的发生和进展,而网络举报人则明显违反了这样的行业潜规则。
4你认为举报人的个人操守或所在媒体的职业声誉与举报材料的可信度之间有多大关系?
绝大多数调查记者(八成以上)认为举报人的个人操守或所在媒体的职业声誉和举报材料的可信度之间“非常有关系”或“比较有关系”。
他们认为每家媒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也各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不能将某些媒体行为看做行业惯例,也不能将某些职业偏见强加在所有媒体身上。不过,这可能主要与调查记者群体对媒体爆料人的真实身份、职业水平及其所在媒体的职业声誉比较熟悉有关,如果是一般的普通读者,则未必会这么看。
5你认为网络爆料人的动机(私利或公义)对举报行为的正义性有影响么?
网络爆料人的动机对举报行为正义性是否有影响?调查记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上有非常大的争议。约各有两成的调查记者分别认为“非常有影响”、“比较有影响”和“不太有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学界向来存在争议。康德认为,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论其是否达到目的,也不论其是否产生效果,都是道德善的。而功利主义理论则认为功利性效果是决定善、恶的唯一标准,即一种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他能否带给大多数人最大的利益或是幸福快乐。对于爆料人的动机是出于私利或是公义,本身就很难界定,这也影响着人们对其正义与否的价值判断。
6你认为网络举报人若接受相关利益方的资助来进行举报,是否有必要在举报时告诉公众?
超过六成的调查记者认为网络举报人应该向公众公开自己是否有接受相关利益方的资助,两成的调查记者则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可见,多数调查记者从专业规范和伦理的角度,比较强调网络爆料行为跟个人利益之间的“切割”,同样赞成网络爆料者要规避谋求私利的行为。不过,尽管向公众公开自己是否有接受相关利益方的资助是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要求,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几乎没有网络爆料人公开过这方面的信息。
(合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