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调整性训练模式的研究
2014-05-01段少楼周长浩
段少楼,周长浩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调整性训练模式的研究
段少楼,周长浩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1 问题的提出
从2011 ~ 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指出: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是将来奥运会金牌的保障,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奥运争光计划的进一步实现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深刻认识投掷类项目运动训练课中各部分对于促进竞技状态提高的机制与途径,在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中明确提到后备人才的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存在互不协调之处,并且对具体项目训练经验和理论的研究比较分散,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对于当前运动训练实践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抓得不够敏感和及时。调整性训练是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准备活动、训练间歇活动和整理活动。调整性训练与训练课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调整性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堂训练课的质量。为使我国的女子投掷后备人才的运动训练工作更加科学化,在参加2014年全国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营中,通过观察在参加12 ~ 17岁女子投掷运动员的准备活动、训练间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发现准备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专项性、随意性,整理活动缺乏针对性及规范化,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知识在实际训练中运用较少,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多是凭借主观经验。为使12 ~ 17岁后备人才的训练课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规范化、系统化,辅以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的补充,从而为后续的专项训练提供准备,以期对投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调整性训练模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以参加2014年全国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调整性训练模式为研究对象,女子投掷运动员共120名,其中12 ~ 17岁女子标枪运动员40名,12 ~ 17岁女子链球运动员28名,12 ~ 17岁女子铁饼运动员27名,12 ~ 17岁女子铅球运动员25名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大量关于调整训练相关资料,向专家学者征求相关意见,并最终完成问卷的定稿,向120名女子投掷运动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符合研究要求。
2.2.2 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关于调整训练中关于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的期刊,浏览中国知网、方正电子图书及论文数据库,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2.3 专家访谈法针对12 ~ 17岁女子投掷运动员的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的分析,访问相关教练员及相关资深专家,对他们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归纳总结。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及分析
3.1.1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3.1.2 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指在运动之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轻松的身体练习。
3.2 准备活动基本模式的目的性及节奏的合理性
准备活动是为了调整训练前或比赛前的状态,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增强皮肤血流动以利于散热,防止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时体温过高。准备活动内容也要加以调整,比如准备活动的慢跑,大部分运动项目都要求小动作,跑跳结合,全身放松自如,呼吸要正确顺畅,尤其是投掷类项目。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投掷类项目以上肢为主,对下肢跑动要求不高(标枪项目除外),从而在准备活动中对慢跑动作不做要求,在实际观察中发现,运动员慢跑动作五花八门,姿态各异。目的性不强,没有节奏感。
通过分析比较相关文献资料中关于准备活动生理负荷的资料得知,对于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理负荷,都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训练开始期间,一般不超过15min。投掷类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该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因各项目专项技术和竞赛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在准备活动中,各项目要遵循针对性、自主性、随意性原则,以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为基础,进行专项准备活动。以准备活动中的慢跑为例,标枪运动员准备活动的慢跑就不必等同于其他项目的准备活动中的慢跑,如结合标枪预跑的技术,从走动中开始或碎步跑开始或轻跳步开始,跑动中速度适合于标枪地预跑节奏,不是一味的逐渐加速,在跑动中体验顺畅自如的感觉,结合正确的呼吸,形成标枪项目自己的“套餐”特点。达到适当的生理符合,为专项训练的进一步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在实际训练中,准备活动中慢跑、拉伸都会涉及到,但是准备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过于单一,运动员对待准备活动专项化程度较差,动作不够标准,伸展幅度不到位,以静态拉伸为例,教练员和运动员多习惯在准备活动过程中采用静态拉伸以拉伸肌肉,增加关节活动幅度,而动态拉伸却很少,在很多研究中均指出准备活动采用静态拉伸会降低运动的表现,动态拉伸效果更好,所以在准备活动基本模式中加入更多的动态拉伸,以激活运动员更多的运动神经,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为后续的训练打好基础。在加大动态拉伸比重的同时,要重视对动作的标准化程度,以踢腿为例,标准踢腿要涉及到正踢、侧踢、外摆、内摆、侧摆个动作,在进行过程中要求手臂动作要平伸开,注意身体平衡,踢的时候身体要有一定的角度,出腿速度和力度要适中,大小腿动作连贯,而且踢的时候要注意躯干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青少年运动员,对于准备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还不够了解,调查得知,只有46%的受访者对于准备活动有一定的认识,而54%的受访者对于准备活动还没有建立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并没有达到足够的认识程度。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运动员没有涉及关于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仅是为了练项目而练,而对于为什么这样练,具体怎么样去练缺乏相关理论知识。
3.3 整理活动基本模式
在对120名女子投掷后备人才的监控中发现,每次训练课结束根本没有涉及到整理活动,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训练后的整理活动自我认为没有疲劳感,不用整理活动或是认为疲劳感太重没有精力再进行整理活动。经过对专家的访谈和亲身实践,特制订以下规范化且针对性强的整理活动的基本模式:
研究表明,剧烈运动后进行3 ~ 5分钟慢跑或其他动力性、整理性活动,使心血管、呼吸等运动后可加速全身血液再次重新分配,减少肌肉延迟性酸痛,有助于疲劳的消除。
12 ~ 17岁女子投掷运动员由于年龄较小,训练年限较短,教练员对于整理活动地讲解不系统化,所以对于整理活动只有25%的运动员认为整理活动重要,而75%的运动员还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训练后的整理活动是恢复系统全面启动与完善的开始环节,是科学训练成功的重要基础,在运动员训练初期对整理活动不加重视不利于其恢复和运动成绩的增长甚至运动生涯的延续。
4 结 论
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前途和未来,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从细节入手,本研究对
2014年全国女子投掷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进行了为期13天的跟踪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4.1 女子12 ~ 17岁年龄段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参加专项训练的时间不长,对项目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全面,对运动训练的规律还不够了解,应有组织有针对性进行专项理论学习与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2 准备活动是训练课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应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在训练课的开始部分,要充分热身,根据训练内容不同,准备活动内容也要加以调整,构建自己的准备活动“套餐”,增加趣味性和随意性,打破传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训练模式,建立符合项目特色的准备活动模式。
4.3 整理活动很少得到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重视,甚至在很多训练课当中舍弃整理活动,教练员要认识到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并科学、有效地实施。
[1] 韩春丽,孙晋海,曹莉.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12.
[2] 张博.关于运动训练中准备活动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G824
A
1674-151X(2014)12-066-02
2014-10-17
段少楼(1987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