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如父亲

2014-04-29柳小勇

现代阅读 2014年3期

父母在,不远行

有人画过这样一幅漫画:大雨中,雪人递给猫一把伞说:“给你,反正我会融化。”

看到那句话,很多人流泪。问他们为什么,大部分都说,这幅漫画让他们想起了爱。这就是中国式的爱,每个人都尽量避免说出爱,就像在寂静的田野里,雨露滋养万物,万物爱慕雨露,却都悄无声息。

刚准备参加工作时,很多公司高薪聘用我,我也希望能够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闯荡一番,于是我跟父亲商量,但父亲并没有同意。

父亲的理由是这样的:

我知道有些公司请你去,工资很高,和你的专业也对口,你也很想试试,但我觉得这得不偿失,我也只是给你分析分析,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去。

你觉得能够多赚钱,不假,一年多赚十几万很容易,但你要考虑的是,如果你出去工作,刚开始经验不足,一定很忙,花很多时间学习,如果遇到好老师还好,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只会更辛苦,我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却没有机会教你,你做不做我这行不要紧,但我那些经验是你从别人那里学不到的。

我创立这家公司,现在养活几千口人,他们跟着我一起干事业,有的10年、20年,如果我不能工作了,这几千口人怎么办?作为我的儿子你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退一步,不说工作的事,说说你妻子,你母亲和我,还有即将出世的孩子。出去工作,你肯定没有时间陪他们。

你出去1年,他们将缺失生活中最重要的亲人1年;你出去10年,妻子将再也没有机会享受新婚的快乐,母亲将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为成人的儿子感到欣慰,儿子再也找不到有父爱的童年。

他们想你时,你不在身边,当你站在他们面前时,事情会变成什么样?

作为父亲的我,可能要丢掉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与我一起奋斗过的几千人也可能出现生存危机,我辛苦一生建立的将付诸东流,只因为你放弃这里的平台,坚持从其他地方获得成功。

你很年轻,经历的事情比较少,不能真正领会情亲的无价。钱可以早挣晚挣,但亲情错过一天,就少一天,少一天,就再也回不来。

有一年冬天,我去德国参观学习,一位老朋友托我给他在德国的儿子带一件毛衣。我给他儿子打电话,打了3次,他都说离得太远,没时间过来拿,我听了很生气,告诉他:“你再不过来,我就把这件毛衣丢到垃圾桶里,你要后悔一辈子。”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我知道你在德国学经济核算,但你算过没有,你母亲一针一线的心血和爱对你值多少钱?”

听了我的话,他赶紧向我道歉,连夜坐火车赶过来把毛衣拿了回去。他拿毛衣时,我跟他说了前面我跟你说的话。他毕业之后,放弃了留在国外的机会,回到中国陪父母。

所以,孩子,我们并不是渴求你为这个家庭做多少,相比之下,我们更希望你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千里烧香,不如孝顺爷娘。”而我们最希望的是,时常能够在餐桌上、在喝茶时,看着你在我们身边。

敬 爱 有家

准备结婚时,我问父亲:“您有什么建议?”

父亲说:“你自己决定,因为能不能结婚只有你们自己最清楚。首先,你要明白为什么要结婚。婚姻是为了成立家庭,生儿育女,一生相伴。怎样才能结婚?感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足够深的感情,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古时候说选男人,“会择择新郎,勿会择择田庄”。选丈夫,不能只选家里宽裕、有田庄的,因为成箱成笼的金银财宝不如10个指头勤快的人。说选女人“龙凤娇娘浅薄命”。对生得漂亮的女人,有权的用权夺,有钱的用钱夺,没钱没权的用暴力夺取,最后命途多舛。

这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丰厚的物质、姣好的外貌和幸福的婚姻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过分重视财产、外貌等因素,容易忽略“人是一种需要情感的动物”。

婚姻不仅建立在彼此的好感上,还建立在彼此足够的了解上,因为婚姻,要经过几十年琐碎生活的考验,相互了解彼此的优点、缺点才能彼此包容、支持,共同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所以,在决定结婚之前,你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相处。

如果像老辈人那样,双方不见面,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最后吵架、打架的多不胜数,那还怎么安心工作,哪里还有幸福生活?

在你决定结婚前,你还要考虑,结婚的不仅仅是你们两个人,背后还有两个千丝万缕的家庭,你要做好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备。自古一直讲究门当户对,现代人多理解为家庭经济条件匹配。其实不是,经济最不需要考虑,因为它最容易改变,两家的处事观念更重要。

共同向善的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心存恶念的人菩萨也难和他们相处。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旦结婚,就要懂得珍惜,因为千百年修来的缘分才能让你们同住一个屋檐下。珍惜彼此的感情,因为付出同样珍贵。不要只想着自己得到了多少,多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付出的。

珍惜婚姻的人懂得,婚姻和企业一样需要经营,企业需要投入资金、人力,婚姻则需要投入爱、时间、关心、责任。

也许偶尔你会抱怨,婚姻让感情没有新鲜感,和爱人在一起就像手臂长在胳膊上,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你要想想,把两者分开时,整个家庭都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孝乃持家第一道

我有位朋友,是个小有成就的年轻企业家,一次在我家做客,席间他向父亲倾诉他的烦恼:“为什么无论我怎么做,我父亲都不满意呢?”

看着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父亲知道,刚刚结婚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孝”。

“你知道你父亲最希望你做什么吗?”

“不是成功吗?”

“是孝。”

“吃、喝、住、行、用,我都挑最好的供着他,难道我还不够孝吗?”

“那样做不能说明你有多孝,只能说明你不懂真正的孝。”

老祖宗传下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几千年间流传至今,因为孝是衡量一个人最根本的标准。

孝在评价人时拥有一票否决权。因为,在国人心中,一个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好的人,不可能对别人好。然而,孝,不仅在于生活表面上的衣食住行,还要从心里发出来。

有的人跟你说,孝是要对待父母有礼,按照道理、礼数来对待父母,然而,如果老人犯了错,难道子女就不能原谅吗?孝,应该是不论父母仁不仁慈,只问自己孝不孝顺。如果老人真的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做儿女的要尽量补上,这才算是孝。有一个朋友的父母对他爷爷不孝,他成家立业之后,立刻接回爷爷奉养,这才是真正的孝。

还有人问我:“我父亲不务正业,名声很差,我应该怎么办?”

我说:只有用孝去感化,常在别人面前夸奖你父亲,天长日久传到他耳朵里后,再准备些好吃的,在他吃得高兴时,对他说:“外面人不了解你,都说你不务正业,我是您的儿子,我一定要有所作为,恢复您的名誉。”

后来,他照我说的去做,他父亲不但改邪归正,而且勤俭理家,还靠着手艺为家里增加了许多田产,人也越来越受尊重。

孝,不仅是弥补父母祖辈的过失和感化他们,更是对父母的思想恭顺、敬重、发扬。孝还是尊重、是责任、是传承。

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死亡,人们不知道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等着自己,或者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没有了,对于辛苦工作、奋斗一生的人来说,难免遗憾和不舍。如果可以将自己的成就、精神延续下去,或者看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实现,那么这将是老人能够享受到的最大孝顺。

孝,让死亡变得不再可怕,因为肉体会在一把火中毁灭,但精神却会在子孙中流传。因此,每个民族发展过程中,能否延续、如何传承先辈的遗产,成为他们做出决定的最重要因素。

孝是一生不断的工作,要真正了解和领悟孝,就要完整地经历生命的轮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真正领悟孝要在为人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得越来越深。为人父母,才能体会:孕育生命意味着什么,抚养子女意味着什么。当你把自己的领悟用在对待更多“父母”时,你的孝就成熟了,你就能做好更多事,孝就会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大树。

我年轻时外出挣钱,每次回家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母亲。为了给父亲买一块手表,我揣着一捆毛票,下雨天,光着脚跑去县城买那块早就看好的电子手表。因为我的原因,儿子第一份工资也是给他爷爷买了一块手表。这就是孝在生长。

(摘自中国商业出版社《我真的不比我爹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