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巴扎
2014-04-29龙腾等
“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乡。我们到喀什时,正好赶上当地最大的“巴扎”。
牛羊市场是喀什每周日的集市,从路口开始就挤满了人,到处都是牛羊,随处可见买卖双方谈判及握手成交时脸上的喜悦。
赶集日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天生喜欢动物。一个维吾尔族男孩赶来刚买的羊,脸上都笑开了花。而卖羊人家的小姑娘站在羊群边上摸着一只老山羊,虽然嘴角挂着笑意,但是眼神有些忧郁,看样子是舍不得卖掉这些陪着她玩耍的羊。
这时我们看到一群奇特的羊,长着巨大而盘曲的角。这不是《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的帕米尔高原上的盘角羊吗?看来帕米尔高原上野生盘角羊数量骤减的同时,帕米尔高原下最大的都市里驯化的盘角羊却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进入牛羊巴扎才知道这里有明显的区域划分。最大的一块是羊巴扎,边上是牛巴扎,再过去是驴巴扎,而后面有一条空旷跑道的是马巴扎和马车巴扎。马车的主人将马打扮得如同贵族一般。在牛羊巴扎之间有几个并排的棚子,这是现场宰杀牛羊和现炖羊汤的店铺。到这里赶集的人一天都不用带食物,只要到这里喝一碗鲜羊汤,啃一块羊骨,吃一块烤馕,就是美味。只见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喝着羊汤,接着拿出小刀将羊骨上的肉剔得干干净净,吃得心满意足。
在牛羊市场中,脾气最大的要属牛。恐怕它们已经知道自己要被交易的命运,眼睛里充满着哀伤。脾气大的公牛似乎不干了,不时地挣扎踢腿甚至跨过栅栏,引得四周的人过来牵住绳子,与之僵持好一会儿才勉强制服。希望这些可怜的牛羊被买走后都是带回去饲养吧,别直接去了屠宰场。但是转念又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些虚伪,这一路我们都快吃下一只羊了。
最神奇的还是买马的顾客。他们先看看马的牙口,然后一个跃身骑在马上,在跑道上来回试马,最后再与卖家谈价,几个回合下来双方握手。我们在边上摸了摸高头大马,竖起大拇指说“好马!好马!”新主人乐得直点头。
最后该去铺子里享受羊肉汤的美味了。打一碗喝着怎么淡而无味?一阵子观察加比划,终于知道羊肉汤是淡的,还需要加一勺盐卤,最终我们终于喝到了美味的鲜汤。
听着牛、羊巴扎外的三轮车主吆喝着:“大巴扎!大巴扎!”,我们与当地人一起坐上三轮车前往大巴扎。
进入大巴扎感觉这里和我们熟悉的小商品市场差不多。一座座大棚子撑起了日用品、服饰、干货、工艺品等区域。
日用品中最吸引我们的是维吾尔特色的餐具和茶具,上面的图案纹饰精美夺目。服饰区缤纷的丝绸、锦缎、毛料、布料都流光溢彩很有民族风。这里水果云集,干货也是上好,看着一颗颗大红枣、葡萄干、巴旦木、大核桃、无花果干……真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工艺品区。这里有精致的英吉沙小刀、精美的巴基斯坦铜器、精巧的俄罗斯钢镜、艳丽夺目的首饰盒、丝路骆驼等装饰品,还有总被我们情不自禁拨动的木卡姆乐器,以及让人忍不住想拿起来擦一下的阿拉丁神灯。那精美的挂毯充满着浓郁的伊斯兰情调,看上去光彩鲜丽,摸起来细致顺滑,踩上去棉柔松软,坐上去逸兴飘然,恨不得它能飞起来。
英吉沙小刀目前大部分已经是机器制造了,但还是保持着精致的外形。有些黑钢的尖刀虽然样子简陋,但却是手工且更加实用。当地人都喜欢用这种刀,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刀鞘佩在腰间。
一直逛到最里面,我们都傻了,面面相觑道:“怎么连冰箱、彩电也有啊!”看来维吾尔族人习惯了巴扎生活,所以家电自然也就在巴扎中落了户。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万里千年:丝路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