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叶利钦突然发难
2014-04-29李永忠等
1987年10月21日,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了戈尔巴乔夫即将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70周年大会”上做的报告。报告对苏联70年的历史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评价,强调要改变“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下一步的改革吹风。按既定议程,会议如往常一样走完龙套后就宣布“胜利闭幕”了。但是,当戈尔巴乔夫按照惯例程式化地询问“谁还有意见”时,时任苏共中央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完全的意外”地站起来,当场激情发表个人意见,对改革进程缓慢提出公开批评,并建议全会审议他曾向戈尔巴乔夫递交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将其由政治局候补委员提升为政治局委员。
惯于党内公式化政治生活和从众化执政思维的中央委员们,特别是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第一书记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无法接受叶利钦这样的党内高级领导干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政治上的意见和愿望。大家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于是,全会对叶利钦进行批判,指责他是“离经叛道之徒”。叶利钦怒而提出辞去莫斯科市市委第一书记职务。1987年11月11日,苏共莫斯科市市委召开全体会议,继续批评叶利钦,并解除了他上任还不到一年的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常委职务。1988年2月18日,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叶利钦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改任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
但是,针对这一高级领导干部的职务调整,党的领导机关及其大多数成员与普通党员、基层群众的认识和态度出现了严重分歧。相当多的党员、群众反倒认为叶利钦受到了专制执政机关的政治迫害,是一位“人民英雄”,是群众利益的“守护神”。由此,叶利钦不但成为党内外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反对派的总代表,甚至成为民情、民意和民心的“晴雨表”和“转换器”。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模式积累的所有弊端和衍生的所有风险,如集权、专制、腐败、动乱、穷困等等,成为以他为首的激进派攻击、脱离、分裂党和国家的弹药和武器。他们打出反极权、反特权、争民主、争自由的旗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意基础和同情支持,甚至苏联的许多党政精英纷纷背离戈尔巴乔夫转而投向叶利钦;同时,大型国营企业的经理们也拒绝向苏联中央政府纳税,而主动向俄罗斯共和国政府缴税。由此,苏共解体的“多米诺阵式”的又一张牌产生了,这给苏共分裂乃至国家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摘自商务印书馆《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