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手足相怨”,一个台湾妈妈的二胎育儿经

2014-04-29彭莉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4年11期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机会生养两个孩子。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手足相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二宝出生的头几年,几乎所有二胎父母都不得不经历一个相对痛苦的阶段:两个孩子你争我夺、大哭小叫。因此,二胎教育稍不留意,就会在孩子心灵里埋下怨恨的种子,影响他们的手足情。如何避免成为将来“手足相怨”的罪魁祸首?台湾亲子作家汪培珽的育儿故事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手足相亲不是天生

汪培珽曾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攻读MBA,1999年,她和先生进入台北市一家投行工作。此后几年,汪培珽的儿女陆续出生,她体会到为人母的快乐,开始觉得人生真正的快乐并非工作上的成就感,而是细心陪伴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于是,在大女儿三岁、小儿子一岁那年,汪培珽辞去工作,回家做了全职妈妈。

刚刚成为全职妈妈的头两年,汪培珽简直被两个小家伙折磨得苦不堪言。姐弟之间争风吃醋、你争我夺、互相吵闹的事情简直每天发生。比如,两个孩子常常同时向汪培珽索抱,最后常常由此发展成一场姐弟大战;再如,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玩具,一旦一个孩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另一个也会过来抢,又是一场姐弟大战;又比如,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弟弟也会在吃梨子的时候把大的让给姐姐,然而,这番感人的画面还没持续多久,弟弟可能马上就用木棍敲姐姐的头,埋怨道:“为什么我让你梨,你却不让我糖果?”弄得一旁的汪培珽哭笑不得。

于是,汪培珽有些自责,两个孩子这么爱争抢,是不是自己育儿无方?这些弄得她整日忧心忡忡,甚至开始怀疑当初决定要两个孩子是不是自不量力。

然而,正在汪培珽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朋友的故事令她豁然开朗。这个朋友向她诉苦,当初为了让家里的姐姐能够接纳他们刚出生的第二个孩子,为了顾全姐姐的感受,为了让姐姐不吃醋,她和先生做了这么几件事:姐姐继续睡在爸妈房间的大床上,刚出生的弟弟睡在隔壁的保姆房里;姐姐放学回家,妈妈就陪姐姐,等姐姐白天去幼儿园看不见的时候,妈妈才陪弟弟;妈妈的重心多放在姐姐身上,弟弟基本由保姆照顾。朋友说,她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因为从弟弟出生那天起,她只要一抱弟弟,姐姐就大哭不止,所以她只能将两个孩子分开教养,以免看到手足相争的难受画面。

谁知,在弟弟满一岁的时候,朋友家里却彻底失控了。姐姐的妒忌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只要姐姐在家,朋友就不敢碰弟弟,不敢跟弟弟多说话,否则姐姐就大哭尖叫,甚至会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偷掐弟弟,或是扔掉弟弟的玩具。

朋友的故事令汪培珽清楚地意识到,手足相亲并不是天生的,尤其在现代家庭里,孩子一出生就是全家人注意和呵护的焦点。这样长大的孩子,而后等弟妹出生,要第一次学习人生的“分享”这一课时,当然更不容易。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现代的方式宠小孩,却用古代的观念在教小孩,往后手足相争的戏码就更有得瞧了。

想通了这一层,汪培珽不再自怨自艾,她终于能坦然面对家中两个小家伙的争抢吵闹。因为她知道,那是他们共同成长、学会尊重彼此的必经阶段。出生于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之间艰难的磨合在所难免,而作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和关爱,以及足够的耐心。

当父母不患寡而患不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面对两个孩子之间最具体的争抢吵闹时,大概就算是再世包公也很难评判公允。因此,汪培珽发现,许多父母为了调停纷争,常常用“大的必须让着小的”这样的万灵丹教育家里的老大:“你是哥哥,你要让弟弟啊!”或者“你是姐姐,为什么让妹妹哭呢?”每每听到类似的话,她心里就觉得很不对劲。在她看来,事情只分对错,怎么会用年纪的大小来分呢?这样一味的偏向小的,年纪稍大的孩子心里怎么会不怨恨不妒忌?

因此,虽然“大的让小的”这样的万灵丹确实好用,常常帮父母不用费脑筋就把争端解决了,但汪培珽从来不对孩子这么说。她知道万灵丹是真的好用,但是,她也明白,在教养孩子的路上,往往最有效的万灵丹偏偏都是毒药。等到察觉中毒太深了,很有可能连“金庸”都无法帮你找到解药。如果一面倒地认为“大的让小的”天经地义,久而久之,老大就不会心甘情愿让老二,甚至会想:“只要让我逮到机会,我一定要报仇!”同样的,小的孩子也马上学会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好招!”于是,手足之争就没完没了,因为这就是人性。

那么,争端要如何解决呢?汪培珽通常会将问题还给孩子。比如,当她手里只有一颗糖果时,她会对姐弟俩说:“妈妈只有一颗糖,怎么办?”当姐弟俩都同时要妈妈抱时,她会说:“妈妈没办法一次抱两个小孩,怎么办?”如果两个孩子还是争执不下,她会提议说:“那我们轮流好不好?”如果还是无法达成协议,汪培珽的答案通常是:“两个人都没有!”

逐渐地,孩子们会发现妈妈处事“只对事,不对人”。不管姐姐再大,弟弟再小,做错事的一方,就是要接受处罚的一方。事情单纯了,孩子轻松,父母也轻松。因此,深谙妈妈脾气的孩子也通常会在“两个都没有”这样的答案冒出来以前,就自己把纷争给解决了。

事实上,手足不和,有时争的,只是“公平”二字。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的态度往往才是决定手足感情深度的关键。那些看起来相亲相爱的兄妹,很可能已经在父母的接纳中,磨合了无数次。在无数次实践中,他们充分领教了对手的脾气性格,也早已遇见了各种争抢的后果,最后,连尝试去吵的必要都没有了。在汪培珽看来,唯有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才能帮助年幼的他们总结出真正适用的手足相处之道。

汪培珽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如果她正抱着弟弟哄睡,绝不会因为姐姐的无理取闹而把弟弟丢在一边,即使那时候的弟弟还只是个襁褓里啥都不懂的小小孩。她唯一能做的妥协,就是抱着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说话或是做她想做的事,比如聊天、比如念故事。一开始,姐姐当然不会买她的账,但是十次、二十次、一百次以后呢?姐姐自然会视“妈妈抱弟弟”为再正常不过的画面,然后直接乖乖拿了故事书坐边上要求讲故事。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一把抢过弟弟心爱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不止,汪培珽也不会一听见哭声就斥责姐姐,她通常会试着挑一样姐姐最心爱的玩具试图给弟弟:“我可以学你一样,随便抢心爱的东西送给弟弟么?”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会立刻把玩具还了。如此十次、二十次、一百次以后,姐姐自然不会动不动抢弟弟玩具,因为她知道,一旦动手,就会以自己心爱的玩具为代价。

在汪培珽立场坚定、保持一贯性,并且从不例外的教养下,姐弟俩争抢哭闹的时间真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姐姐通常比弟弟伶牙俐齿,她会说:“弟弟,这个动画片很好看,你看姐姐选的动画片,我就给你吃我的巧克力!”弟弟常常只好无奈地答应。

每次,姐弟俩遇到都想要同一个东西时,两人常常索性跳过争抢的步骤,直接跃进到了“谈判”或者“剪刀石头布”,而这些,如果没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养,孩子们可能永远也学不会。

别拿手足当榜样

在培养两个孩子之间的手足亲情时,还有一件事是汪培珽认为打死也不能做的绝对雷区,那就是——拿手足当榜样。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自己上厕所!”“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看姐姐成绩多好?”这些拿手足之间作比较的话在几乎每一个二胎家庭里都能常常听到。不少父母认为,拿手足做榜样不是近水楼台么?有何不可?

汪培珽却认为: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而大多数父母在说出以上那些拿手足当榜样的句式时,重点并不是榜样,而只是意在批评、贬低、毁损,甚至只是出气。殊不知,这种拿手足当比较的批评,实际上是会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

汪培珽家的姐姐水性极好,五岁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而弟弟,快七岁了,连洗澡水冲到头上都要哇哇叫半天。然而,另一方面,弟弟从小就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而姐姐八岁了,却怕黑怕得要死,只差没开探照灯睡觉,却还是常常在半夜喊叫找妈妈。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汪培珽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楚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同样的,作为亲姐弟,难道姐姐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姐姐又会不清楚吗?既然说了也是白说,为什么父母不能忍住不说呢?甚至,其实手足之间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样,很有可能被父母这么一比较反而给搞砸了。

汪培珽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坦诚地告诉过她一个惊人的事实:他这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竟然是得知哥哥考大学落榜,因为父母终于没法再拿哥哥的成就教育自己。朋友的经历在汪培珽心中无限悲哀,父母种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可能伤了手足感情,更可能伤了孩子的心。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心呢?别拿兄弟姐妹当武器来批评孩子,这是让“兄弟不相争”的基本功。因此,在生活中,汪培珽对孩子的表达尽量越单纯越好:勇敢、不哭、字写整齐、好好读书、多运动……不把姐弟中的任何一个牵扯进来当榜样,孩子之间自然也就不会有妒忌和怨恨。

如今,汪培珽的一双儿女早已度过了那段令她最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俩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下雨天,不出门,两个孩子可以从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连一向不喜于表露感情的先生都曾忍不住感慨:“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这句话,大概也算是对汪培珽作为母亲的最大褒奖了。

拥有两个孩子如今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和向往,两个孩子也确实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多珍贵的快乐和美好。然而,在汪培珽看来,这份美好不会从天而降,想要享受这份美好,请父母们一定要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尊重的爱。因为,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们一辈子心平气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

编辑/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