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

2014-04-29张健勇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4年11期

作者简介:张健勇,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工作。2008年和2012年两次参加公安部组织的维和警察甄选考试并通过,取得代表国家参加维和任务的资格。2014年7月13日,张健勇前往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最初印象

2014年7月13日,我随着中国第13支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于当地时间19:20安全到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国际机场。

因为是夜间到达,所以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没有感觉到战争的影子,加上我们抵达的时候正是世界杯决赛,所以道路两边的小集市人头涌动,越靠近市区越多,像极了国内80年代的公路边小镇,可以用一个“闹”字形容,不过“闹”也就说明战争正逐渐远去,不仅从生活中,更是从人们的心里。

从第二天开始,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入职”。由于联合国规定只能乘坐联合国的车辆,所以我们只能等着ITU(岗前培训)部门的同事过来接我们。由于他们还要接住在各个不同地方的各国同事,因此,每天上路的车辆上,就成了一个穿各种不同制服、操着各种不同口音的各国警察的大集会。而在路边,经常还有带着联合国蓝色贝雷帽的警察和军人以及佩戴联合国胸牌的民事人员等着搭便车,这在联合国是允许的,也是很常见的,因为大家在这里就是一家人。而这种“一家人”的观念,也深深植入了这里工作的每一个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心里。

当我们在PAP(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总部)大楼里穿行时,你碰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对你露出微笑,还会用英语和你打招呼,最简单的也会和你点点头,所以我们这些穿着中国制服、戴着蓝色贝雷帽的中国警察也很快就入乡随俗,经常“嗨嗨”个不停。那些已经到任务区工作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同事则是言必“MY BROTHER”、“MY SISTER”,让我们初来乍到的备感亲切。

入职前的第一关就是要拿到PAP大楼的出入证,否则寸步难行。要拿证首先就是在ITU指导员的指导下填写各种表格,这个过程很是艰难。首先就是那些字母像一个个的小爬虫,看得我们眼睛发直,还不敢填错,否则整个后面的各种证件就麻烦大了;再就是每一个教官的口音都不一样,你刚刚听懂了乌干达的,马上就给你换成菲律宾的,接着可能就上来一个赞比亚的,在这各种口音的英语中让你更加体会到联合国就是一个大家庭!

填了两天的各种表格,我们终于拿到了出入证(ID卡),这也表明我们已经正式成为了联合国大家庭的一员了。

初来非洲,就很强烈地感觉到当地居民对中国人很有好感,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就多次听到发音奇怪的“你好,谢谢”,都是一张友好的面孔下略带羞涩的表情。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因为联合国车辆都无法全部锁上,我就留在车边照看大家留下的行李,这时候许多晃来晃去兜售美国大片碟片、书包、鞋袜、工艺品的小贩会过来打招呼,一个精干的非洲汉子直接过来说:“我的梦想就是到中国去,我现在攒到钱就到中国去工作,那里可好了,和美国、欧洲一样好!”看来中国已经成了非洲兄弟心中的“梦想地”!

入职培训

拿到PAP的出入证后,我们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入职培训。

对于所有到任务区工作的各国警察来说,除了要尽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以及其他问题之外,最大的挑战就是要重新进行驾驶考试,这也是培训的内容之一。

对于驾驶考试,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规定是第一次没有通过,会安排第二次的补考,如果还没有通过,就要自己在这里找驾校,自己花钱练习再考。其间没有工资,也不分配工作,这样的压力对大家来说都是巨大的!

考试这天一大早,我们的MENTOR(指导员)就早早过来接上大家向联合国的后勤基地进发,等我们在驾考教室坐好,传说中的菲律宾考官也现身了,果然名副其实一副黑煞模样。

在考官两个小时的讲解之后,令我们头疼的笔试开始了。对于从事交管工作的我而言,交通规则、交通标识,甚至交通事故报告都不是问题,因为全世界基本一样。头疼的是试题里那些专业的交通英语单词,搞得我只能绞尽脑汁连蒙带猜。终于在考官宣布还有最后五分钟时,我完成了。考官似乎注意到我已经做完了,直接过来把我的考卷拿走了。天啊!看来我是他第一个批改的人了。看着考官的笔在我的试卷上勾勾画画,真是一种煎熬。幸好,在他最后一笔结束后,他旁边的一个同学偷偷给了我一个大拇指!ON,MY GOD!过了!

下午是场地考试,联合国的车辆为了适应任务区的地形是加大了的,车长超过了5米,还非常地高,对于那些人高马大的老外警察可能正好,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比较袖珍的亚洲警察就感觉是在开船了。然而,当我真正坐进去才发现,国内的那都是豪华版,在这边都是难民版,没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真是搞不定。好在我的这些同事在国内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过的,因此即使在菲律宾考官严苛的监督下,总算一个个都过关了。等到一个星期之后的全地形考试之后就可以拿到驾驶执照了!

可是也有不幸的消息,就是我们那位补考的利比里亚兄弟挂了,我们也只有祝愿他下次好运了!

从警以来,我经历过的培训数不胜数,可两个星期的入职培训课程,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专业精神。从利比里亚社会安全形势、维和警察职责任务、社区警务、指挥系统及日常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联合国人员工作行为准则、通讯联络方式方法等,甚至任务区常见传染病预防与自我保护方法、道路安全状况及紧急救助措施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不过,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情让大家难忘。有一位自称在中国呆过很多年的女士,她上课的时候会拿一个非常精致的沙包,开始我们真不明白这个东东是拿来做什么用的!当她讲到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是哪一年设立的时候,我刚一举手她就把沙包丢了过来,我忙边回答边一把接住,答完后她又示意我还过去。这一下同学们算是领教了厉害,马上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你也不知道她那个精致秀气的沙包什么时候就会飞到你的头上来!

直面埃博拉

培训结束后,大家接下来会被分配到首都蒙罗维亚的各警署去上班。虽然基本适应了这里的各种口音,但是真要到警署去上班,还是有很多的考验。首先就是这里黑人的口音比较难懂,而且首都蒙罗维亚是埃博拉病毒的疫区,虽然已经明确我们不会分配到有疫情的几个警署去,但是心理上的压力依然很大。

说到埃博拉,这确实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议论最多的。为了应对埃博拉,首都蒙罗维亚所有的学校停课一个月,非紧急部门的公务员也被要求休息一个月。因此,当我们早上上班的时候明显感到路上一路畅通,原来早高峰的拥堵突然消失不见。

一位美国医生被感染,美国准备从西非三国撤出340名志愿者,不少非洲国家起降蒙罗维亚的航班也都取消了,而且在联合国的网站上特意把有关埃博拉的知识制作成专题并套红显示。

在超市进门前会要求洗手,进去之后发现工作人员都戴着手套,也向顾客提供一次性的手套。而在联合国内部大家已经不会见面握手了,顶多就是握拳相碰,你就是不做任何动作仅仅是HELLO一下打个招呼,也不会有人认为不礼貌,反而处处用免洗洗手液洗手倒是被大家认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一起骚乱事件更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是发生在蒙罗维亚的一个隔离观察点,当地的居民因为不满设在他们的住处周围而进行抗议,随后抗议演变成了骚乱,出动的防暴警察高层不得已鸣枪示警。结果还是有17个隔离病人跑出了隔离点,而随后这里的一些设施也被人们哄抢一空,可是要明白这不是一般的财物,而是那些疑似病人的用品,众所周知的是埃博拉病毒就是通过有症状患者的体液及用品传播的。不过这些病人还是会回到政府安置的另外隔离点的,因为他们也是害怕骚乱,并且他们也无处可去。

这里的民众大致分为了两种,一种是不相信埃博拉真的是在迅速的传播,说这是一个谎言!另一种则是了解埃博拉的致命性,但是又不知道它的传染途径,怎么去预防,因此充满了恐惧,已经到了闻埃色变的程度。

然而,这个战乱之后的国家各项设施都奇缺,有限的资金都用到民众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物资和设施上,猛然出现这样大的危机,基本没有应对的经验和物资装备,这就使得出现了许多人员死亡事件。现在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都在大力地进行援助,出人出物出钱支持利比里亚政府共同来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危机,我们当然也是这整个行动中的一分子。

中国警队内部也召开了会议,要求大家做好防范,注意清洁卫生,避免和可疑人员接触,并且找到各种宣传资料向大家介绍埃博拉的知识,同时采购了一部分物资,比如水和大米,以备不时之需!我们相信,不管怎样,我们出来代表中国,现在是联合国的一名维和警察,就要和其他的同事一样,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和国家的指示,积极预防,认真工作,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献出自己微薄之力,而这不也是我们不远万里到这里的原因吗?

相关链接:

中国的维和部队分为军队和警察两大类,都是在现役军人或者在职公安警察中选拔。

军队的维和部队,一般是工程兵和医疗队,所以想加入,前提必须已经是军人,而且从事的是维和需要的工作。

警察的维和部队是从在职的公安干警(不包括国安、监狱、法院和检察院系统)和现役公安武警(特指消防、警卫和边防,不包括内卫及黄金、水电、交通、森林部队)警官中甄选。

中国维和警察的选拔条件如下:

1.中共党员;

2.年满25周岁,具有5年以上公安工作经验;

3.熟悉相关公安业务和法律、法规;

4.达到联合国任务区工作语言要求;

5.身体健康,经三级甲等医院体检合格;

6.心理素质良好;

7.联合国有关规定要求的其他条件。

中国维和警察选拔考试的考务工作由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承担。通过选拔考试的人选,接受规定时间和内容的培训,培训工作由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经培训合格并通过联合国考核的人选,获得维和警察资格,再由公安部国际合作局适时派遣。

编辑/贺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