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14-04-29张熙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4期

各位朋友们、各位嘉宾:

下午好!

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两个关于国际化教育的案例。我的一位朋友,是中国最大国际学校之一的创始人,他女儿在这个国际学校读二年级,数学很差,中文写得像蝌蚪。他找我商量后,做出决定,让他女儿从国际学校退学,去了上海的一所重点小学,由读二年级改读一年级,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很快得到提升。半年之后,他和他太太都如释重负,孩子也很开心。

第二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女学生,非常漂亮人也聪明,家庭条件也非常好。家里送去美国读了两年高中,一年多以后就赶紧接回国内读书。结果校长说要开除这个女孩,他说因为这个女孩,学校有两三个男孩都要求退学。因为这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去了美国一年,谈了好多个男朋友,家长一看不对,赶快把这个女孩接回国内。接回来以后,书也不好好读,就和几个男同学同时暧昧,这些小男生就为了她打起来了。后来更激化了,母女俩直接在我们校区大吵了一架。虽然她妈妈也还比较开明,但是也非常头疼,甚至赌气说放弃这个女儿了。孩子年纪太小出国学习,价值观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甚至扭曲,这算是国际化教育出问题的一个例子。

我们探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要明确我们未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步伐要有多大?在这里,我想跟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基础教育国际化上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从理念上说,我们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锐教育作为补充式的教育(校外辅导),在五年多时间里从零到现在一年有4万多学生,100多个学习中心,我们从一开始就很注重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我们全面引入针对MBA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我们的一个子品牌——至慧学堂,专门做小学生及幼儿园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哈佛案例教学法源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育法,精髓就是两点:一是强调互动;二是强调预习。而互动和预习的起源点都是强调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当我一开始说要针对3-12岁孩子推哈佛案例教学法时,很多同事反对,后来我力排众议,强制性地推行下去,告诉他们:大家不要小瞧这些三四岁的小孩子,他们虽然有时候话讲不清楚,但是他们之间是知道如何沟通的。现在几年下来,效果非常棒。 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开办国际学校的朋友,把孩子送到至慧学堂学习半年以后数学提升很快,而且很喜欢学习。

我前年去美国麻省考察, 他们教育部的负责人提到美国一些富裕的州都在尝试课堂里部分引进互联网教学,一半的时间是教师在上课,另一半时间直接就是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在快速推广,但这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在推进的。从我们自己的教学理念来讲,国际化并不是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就一定不好,我中学时是学文科的,数学比起理科生差很多,但是我出国考GMAT的时候数学还是满分,因为那个数学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太容易了。 我英文可能不够好,但是数学绝对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而西方可能是比较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的思维培养,这两者各有长处,我们不能讲中国基础教育就做得不好,只是说肯定是有改善的空间。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各有长处,我们要深知自己文化的特点,不能妄自菲薄。

精锐教育致力于打造快乐高效的第三课堂。为什么叫第三课堂呢?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专注于人格及基本认知的培养,因为父母对孩子最了解也最在意。但中国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基本上把教育外包, 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第二课堂是公立学校,它一方面使学生形成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传播基础知识, 但限于人数很难做到个性化和深入的因材施教;第三课堂就是精锐教育,通过个性化教育进行深入的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某一个方面进行非常深入的培养,比如说学习力(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毅力)。我们相信知识本身会过时,但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永远不过时。

精锐教育一直在强调创新,大胆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些创新性做法。哈佛商学院非常强调教育创新及不断尝试新的做法。在所有的教育细分市场里面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就是商学院,因为商学院的MBA学生本身也是比较精英的人群(EMBA甚至是针对已经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和CEO开设的),对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大胆尝试,把商学院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引入到基础教育当中, 更注重主动学习和互动。

精锐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学生是第一主体,教师是辅体;强调主动学习, 趣味互动。教学上无论技术方面怎么变化,无论中式的还是西式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能够真正调动起来。西式教育强调给孩子更多思考时间,但是我们中式教育的基础知识扎实。精锐教育做的就是改变教学形式,让孩子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在这过程中,孩子能有效提升学习力。

精锐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大胆创新。比如从一开始我们就引入了学习力的网络测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例如:我自己是一个触觉型的学习者,而可能有一些学生是听觉型或视觉型得学习者,因此,我们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找到相应的学习方法推荐给他们。

最后谈谈新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新技术演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比如最新的3D技术,几乎达到《阿凡达》里描述的情景:现场的人可以用他的手指头跟3D做出来的蛇进行很强的互动。这对教育行业以往依赖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我敢肯定地说:新技术的演化对全球基础教育未来5-10年的改变将会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都在大谈基础教育国际化,但什么是国际化?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国际的教育理念?还是什么别的?我的建议是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方法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然后不断地交流,创新与尝试。基础教育需要更多的创新!而对于新技术应用的尝试,对于学生个体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应该是需要所有教育界同仁持续进行的一件事情。

谢谢大家!

(文章系作者2013年12月7日下午在2013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编辑 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