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负使命 相向而行

2014-04-29杨忠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期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任何一个国家离开区域的合作和共同发展,都很难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不断加快区域化进程正成为应对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于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中日两国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际合作一方面依赖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依靠文化与思想交流。大学作为传承文化、构建新知识的场所,在推进国与国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独特的优势。因此,中日两国大学加强沟通理解和实质性的合作,对于构建新型中日关系,谋求本国发展、增进共同利益、带动亚洲乃至全球和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就是中日两国大学特别是知名高校之间一个稳定、务实、有效的合作平台。

就南京大学而言,日本是除美国之外与我校开展交流合作最为广泛和频繁的国家。迄今为止,南京大学与日本30多所大学开展了各种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交流方面,南京大学与日本多所大学实施了学生互派项目。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大学与日本的大学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合作。比如,与东京大学构建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2001年,两校共同建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东京大学在我校设立了东京大学教养教育南京中心,并举办了教养教育论坛;2006年,南京大学引进了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课程;从2010年开始,有关教育论坛内容由单纯的文科领域拓展至文理综合领域,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也推动了两校在文艺学、哲学、社会学以及理工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2013年,东京大学派出19名学生到南京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南京大学积极参与由日本名古屋大学发起的“亚洲校园项目”,以及二十一世纪学术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同时参与了南京大学-会津大学镇江物联网软件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

一、纽带:中日大学合作交流基础深厚

(一)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文化优势是中日大学合作的基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人群特征接近。中日同属东亚文化圈,拥有相近的文化传承,在国民精神和社会心理上均有共通之处。在两国悠久的历史中,合作交流的优秀先例也比比皆是。

(二)中日经济的发展是中日大学合作交流的重要动力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日本相互需要,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带动了中日大学之间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新的合作领域不断涌现。大学之间交流合作的深入也更好地为两国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中日两国大学推进合作交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积极拓展并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已日趋成为各国大学实现自身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中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出于各自的内在需求,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阻碍:中日大学交流合作存在隐忧

政治因素是影响中日交流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及评价还有一定分歧,而且日本国内不同政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因此,在日本不同政党执政时,中日关系处于冷热不同的状况。这些不确定的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地对中日大学间的交流合作带来冲击。

中日两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了解,给中日大学间的交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总量上说,中日互派留学生的数量是不小的,但与人口相比,与中国派到欧美的留学生数相比,仍然是很低的。青年是最具活力的人群,也是大学中的主要群体,他们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会极大地影响到未来中日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两国学生对留学对象国的选择。

此外,汉语和日语的语言普及率影响了双方的人员流动和校际合作。目前,中日高水平大学都已经把加强学生国际交流工作视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合作培养优秀学生已经成为中日高水平大学的共识。但是,由于日本高校选修汉语的学生和中国高校选修日语的学生并不多, 影响了学生选拔的范围。现在,两国间合作培养学生大部分都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的,如何解决语言问题,将更多学生纳入到共同培养的范围内, 是中日大学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携手:中日大学应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一)扩大人文社会学科交流的规模和层次

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与人类生存、发展、幸福有关的价值与意义,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可以说,没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学科和科学研究本身,更体现在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给予熏陶和引导。对于中日两国间存在的认识差异,中日两国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日本或与日本高校的交流合作方面,都非常积极。

除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术交流上所做的努力之外,文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都与日本文化界、学术界坦诚相见,促进了当代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中日两国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学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国形成对历史的共识,营造两国共同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历史也反复证明了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对国与国之间增进理解和友谊的重要作用。大学是培养和塑造青年的地方,中日两国的高校要在培养有利于中日交流的人才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一是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和观念。青年只有了解了客观的史实、掌握了正确的史观,才能以史为鉴,提升自我,把握正确的历史发展方向,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二是培养青年胸怀天下的意识。当代青年要了解自身所处的全球化时代,自觉地参与到解决有关思想、宗教、和平、灾害、疾病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中来,这样才能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青年国际交流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交流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就要理解和掌握他们的语言。中日两国的大学在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注意有规划、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不同语种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搭建更广阔的沟通平台

近年来,中日高校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举办了“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日据点大学方式交流项目”,搭建了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交流平台。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为中日高校的双向交流提供更好的机会。中日两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双方高校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信息,开发中日多所高校参与的综合性交流合作项目。大学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中日高校之间的实质性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中国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日两国的大学应迎难而上,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同行,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促进中日两国相向而行,共同建立面向未来的长久的友好关系。

编辑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