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及其未来走向

2014-04-29朱兴德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4期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升高。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本国的要求,还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为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我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朱兴德教授作此讲座,从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现状着手,系统陈述了中国所处的教育国际化环境,并由此提出了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内涵;现状;建议

今天很荣幸有这样一个向大家汇报的机会。自2007年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就跟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动向,重点研究国际教学仲裁工作。近年来,教育国际化是个热门话题,也存在诸多争议,我们经常开玩笑说,10个人可能对教育国际化有11种见解。

这次汇报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及其未来走向,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是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和结果;第二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和结果

(一)教育发展要素跨境配置,教育教学过程跨境重构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要素跨境配置与教育教学过程跨境重构的过程,是双向、跨境、跨界、多主体共同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开放的市场、互认的教学资格和流动的要素。

教育国际化分为主动国际化和被动国际化,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的是被动国际化。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够避免被动的教育国际化,积极争取主动的教育国际化。

(二)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适应了生产关系与岗位分布的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的一体化演绎了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产业价值链也被称作“微笑曲线”,研发实力与品牌价值拉动了“微笑曲线”的上扬(见图1)。

可以举iPhone手机的例子来印证这个道理,虽然一部iPhone手机看起来很小,但是它的生产涉及4个大洲、32个国家和地区、200家企业、800家生产商和130万员工。其中,美国在研发和品牌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一部iPhone手机可以赚360美元;其次是日韩,生产关键零部件,一部iPhone手机可以赚187美元;而中国主要负责制造、加工和组装,一部iPhone手机只能赚6.5美元。中国在iPhone手机的生产过程中承担大量的工作,获得的经济效益却不明显,这就体现了“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是生产的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买进技术之外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实现自主研发,树立品牌,走向教育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生产的需要。

此外,多元文化、全球供给、环境污染、恐怖袭击、全球合作等问题也需要教育国际化的应对。我们发现,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相一致,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演绎着全球教育价值链,而教育价值链的两端则代表着高水平的大学。目前,权威资格和权威测试都被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所掌握,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流中主要做的还是基础训练,从价值的角度来讲,基础训练的含金量就比较低,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相比,全球教育价值链也在隐隐约约地出现(见图2)。

(三)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基本标准

对于怎样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要看该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第二要看教育要素跨境流动的速度和便利程度,包括学生、教师以及教育资源的流动;第三要看教育要素跨境配制的广度;第四要看跨境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动力

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提升效率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比如说学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取向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追求经济利益,另一个是追求能力建设,这是人力资源开发和贸易促进的结果。就其具体目标而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能力建设这一块,因为目前我国教育国际化对经济事业的推动力还不是很明显。对于澳大利亚等国家来讲,教育国际化就比较注重追求经济收益。所以说,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不同的。

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对教育国际化的热情很高,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点: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转型;教育国际化可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教育国际化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五)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较教育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对比A国家和B国家以及更多的国家的教育,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见图3)。国际教育也被称作跨境教育,是跨越不同国家的教学过程,如果一名学生在A国家、B国家和C国家都接受过教育,这就是现在经常说的N+A的情况(见图3)。两者的实质区别是面向两个不同的市场、两种不同的资源。

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一)教育要素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全球教育服务大市场初步形成

1.国际间学生流动的规模逐步扩大

国家间学生的对流成为常态,但总体来说学生流出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学生主要流向OECD国家和G20国家,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长期留学这方面。十年来高等教育长期留学生增长了1.5倍,每年大约净增20万人。2011年全球高等教育长期留学生有430万人,其中53%的留学生来自于亚洲地区,21%的留学生来自于中国。2011年,中国是留学生输出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2011年,美国接收的留学生数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6.5%,英国占13%,德国占6.3%,法国占6.2%,中国占1.8%,排在第11位。

2.国际项目与机构流动快速增长

欧美国家对国际项目与机构流动的导向作用突出,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这些国家的项目与机构主要流向海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最近两年亚洲国家的项目与机构主要流向了非洲,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印度和马来西亚在非洲兴办了很多大学的分校。据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大概有200个大学海外校园发展迅速。大学海外校园是指在海外独立运作或合作运作的、具有固定校舍的、可以颁发学校证书的校园。

美国目前建立了78个大学海外校园,另外还有13个大学海外校园尚在筹建中。美国大学海外校园的总数占到了世界第一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二战后美国在中欧地区建立了很多美国学校;二、美国高校具有创新优势,受到了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邀请;三、“911”事件之后,赴美留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学生选择去美国的大学的海外校园接受教育。

目前,英国的大学海外校园总数占世界第二位,法国占第三位,印度占第四位。近几年,英国和印度的大学海外校园发展得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有1个大学海外校园,有3个尚在开发中。接纳大学海外校园最多的是阿联酋,有37个;其次是中国,有17个,还有7个正在筹建中;再就是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卡塔尔。

大学海外校园这两年发展得很快,很多学校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倾向于开展连锁店式的经营。在2010年的时候,我曾经统计过全国各省市中外合资办学的情况,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国高职院校易成为连锁店式合作的对象,且主要合作方来自澳大利亚和新加坡。1990年成立的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先后在亚太地区建立了38所学院,这38所学院基本上都是连锁店式的学院。这些海外校园同时运作,一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之后,马上又要到另外一间课堂上课,在全国各地的各个教育点之间流动,这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因为他们遇到问题时无法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我印象中澳大利亚在前一段时间希望我国教育部能够降低对澳大利亚海外校园的外籍教师人数比例的要求,因为他们无法派出那么多的教师。为了保障教育质量,以上问题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3.教师的流动广受欢迎

目前,很多国家的高校都在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高水平的教师成为国际性的资源。聘请外籍教师,派遣教师到海外任教,是学校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4.在线教育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有很多学校在做在线学习,他们做的比较多的是对信息技术的改造和对硬件的建设。但是慕课(MOOCs)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技术公开大学资源,快捷方便且无需专门的硬件投入,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慕课(MOOCs)可能会从根本上颠覆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对市场监管和质量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

5.全球教育服务大市场初步形成

截至2013年,大概有159个国家加入了WTO,其中有69个国家明确承诺开放教育服务,这些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数占全球人口总数的70%以上;所拥有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89%;所产生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89%。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全球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和经济活动区,贸易活动市场是开放的。

近期,在一些地区大量涌现的贸易协定基本上也都涉及教育开放的内容,我国近两年签订了大约11个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协议基本上都包含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内容。

2013年,在美国际学生的经济贡献达240亿美元,带动31万就业岗位。同时,国际学生也为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中国是这些国家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地,也是这些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的最大来源国,是全球最大的教育服务消费市场。根据去年的测算,中国有110万海外留学生,带动了大约210亿人民币的教育服务进出口额,而中国的对外考试带动的教育服务出口额大约只有20亿人民币,是留学生带动的教育服务进出口额的1/10。中国长期存在着教育逆差的现象。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在WTO成员国里面,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大概处在中等稍欠水平,高于美国和澳大利亚。

(二)教育教学全方位创新再造,教育国际化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式、业务流程、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全方位的创新再造,教育国际化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全球配制,各个国家的大学积极引进、开发国际课程;聘请多国教师和管理人员;招收国际学生;借鉴国际教学理念;采用多语种授课。其次体现在教育教学业务流程的创新再造,比较典型的是多方跨境教学、连锁店经营式教学、学分转移互换和全球网络化教学。再次体现在国际性教育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的诞生,比如IB国际课程逐步被140多个国家认可,OECD组织的教育测试(PISA、PIAAC、AHELO、TALIS)广受关注。最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国际交流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全球化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新的竞争领域

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生层面的你来我往,而是直指国家层面的战略竞争。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与利益博弈,无论在经济危机时期,还是经济繁荣时期,国际教育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国际教育成为高效、无污染、受发展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的产业。

教育国际化成为部分国家实施全球化战略、经营全球市场的重要举措和依托。教育国际化开发并主导全球教育服务体系,掌握全球教育价值链,延揽人才并输出价值观。这也是西方国家近几年对教育服务贸易和教育国际化热情持续升高的原因之一。

我们对各个国家的教育战略进行了跟踪,发现各国纷纷制订国际教育战略,促进教育改革,提出教育外交战略(见图4)。

我们还注意到全球各地正通过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来争夺国际教育资源(见图5)。

对外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都在建设对外文化教育机构(见表1)。

(四)国际教育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关系日趋复杂,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局意识和长远部署越来越重要。国际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更是现代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世界格局也出现了新的改变。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三大抓手(美元、科技创新、国际组织)依然有效,普世价值观不会被放弃。同时,出现了跨大西洋贸易协议、跨太平洋的战略伙伴经济协定等新动向,金砖国家也逐渐崛起。

中国的崛起进入了关键期,中美关系事关全局。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互信,美国追求排他性区域安排,中国追求互联共通,两国战略追求的方向不同。在价值观上,美国倡导普世价值,中国倡导“和”文化,这两个方向是不一致的。

此外,周边博弈也在加剧,且形式越来越严峻,主要体现东南亚市场。东南亚的资源有东盟、东南亚市场和南海资源。中国签定《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也加入了进来。这对我国周边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战略决定教育的未来和方向,目前,许多国家也在制订不同的国际战略。前段时间,我们提出了“发展教育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理念。我们国家在战略制订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把制订教育国际化战略提上日程。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未来

第一,跳出事物谋战略,跳出教育看教育。2007年,澳大利亚联邦的七个部委联合发布文件,由教育部牵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达成高度一致。这个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明确战略的方向与重点,慎选路径与对策。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要格外注重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见图6)。

(二)加强战略协动,避免战略干扰

做到教育、文化、外交、贸易、投资、旅游等协同互动,避免出现战略干扰,特别是不良商业行为带来的影响。一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就会对后续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功亏一篑。

(三)扩大教育开放,推动中外融合

第一,中外融合可以创造新的文明,既不放弃中华传统文化,也不排斥海外文明,秉持对外开放的姿态。第二,以全球视野谋取双向开放,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经验,可以促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建立孔子学院等文化途径,可以促成双向开放。但在我国会出现对“走出去”的动力不足的现象,我建议利用WTO的平台和贸易规则走市场的道路。第三,平衡自信心与危机感。走向国际市场需要对教育理论自信、对学术自信、对评价自信、对监管自信。同时,学习美国的危机教育,时刻保持危机感。

(四)打造国内高地,经略全球市场

第一,规划建设国际教育中心,积极应对教育竞争。目前亚太地区都在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育集中的城市选择或建立国际教育中心(见图7)。在选定国际教育中心之后,我们要力争成为全球关键服务的中国制造中心,全球高端人才的中国培养中心,提升中国的创造力。第二,继续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利用现有的实验区平台,在机制创新上做更大的文章。第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我们曾对全球高校排行榜进行过统计,发现近几年中国大学的排名在退步。2005年,我国有4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高校,而到2009年,只剩下2所。2014年的全球大学排行榜里,北京大学从之前的第5名下降到第8名。所以,我国要尽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第四,布局全球战略节点。关键是做好布局,经略世界,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梳理了全球主要战略的关键点,建议在8大教育大国之外再添加印度和巴西。另外对教育合作关键点进行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与当地建立联接。

(五)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治理结构

第一,健全服务体系,培育第三方力量(评估、认证、考试、咨询、市场等)。第二,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做到统筹管理与下放权力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加强事中管理和事后问责,建立权力下放后的监督问责机制。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编辑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