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里的“中国流星”
2014-04-29萧萧
近日,一组关于中国歼—16重型战斗机携带新型空空导弹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并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推定它就是中国未来专供战机使用的“霹雳—13”远距空空导弹,更有军迷分析它具备“绝杀”诸如美国F—22之类隐身战机的能力。
那么,这款神秘的空空导弹真有如此大的威力吗?
远距离攻击的“利箭”
据外媒报道,中国“霹雳—13”导弹,通体呈白色,长度约为3米,直径约170毫米,翼展约500毫米。这组数据超过一般现役的格斗导弹,接近于兼顾中程拦截的法国“米卡”导弹。从气动外形来看,“霹雳—13”采用边条翼设计,边条翼的形状和在弹体上的位置类似俄R—77的弹翼,但射程要超过它,估计在160公里以上。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李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霹雳—13”这个称呼是美国媒体先喊出来的,该导弹将如何命名还没有最终确定。但目前起码有这样几个判断:首先,这款导弹的射程肯定远。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格斗弹,有的是近距,有的是中距,如果想更好地发挥远程攻击的能力,射程是关键问题,比如达到200公里左右,这样才能具备超视距攻击的能力。此外,该导弹很重要的一个亮点体现在速度上,从媒体展示的“霹雳—13”图片分析它的外形,是冲压式设计,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提高速度。一般的空空导弹,速度达到2.5马赫就已经很快了,这款导弹也许能达到4至5个马赫,所以,被它锁定的目标是很难逃脱的。
美国国际评估战略中心副主席理查德·费舍尔多年一直在关注中国新式空空导弹的研发,但在他看来,这款新曝光的歼—16所携导弹并非“霹雳—13”,而应该是“霹雳—10”。但它很可能配用了头盔瞄准器,这种瞄准器可使飞行员一看到目标就能将其锁定,然后发射导弹击杀。费舍尔在其所写的《中国空空导弹进入第五代》文章中指出,“霹雳—10”导弹重量大致在100—110公斤之间,射程约为20—30公里,“是近距离格斗的好手”,能达到“发现即锁定,锁定即摧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霹雳—10”导弹做得非常小巧,歼—10、歼—11B和歼轰—7A等中国先进战机均可多带弹出击,对敌空中目标形成“饱和攻击”。
但一些西方军事媒体并不赞同费舍尔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空中“霹雳双雄”的格局,即“霹雳—10”和“霹雳—13”是一对“黄金搭档”,两者将共同构成中国战机的“铁拳”,如果说前者是飞机近身格斗的“匕首”,那么后者就是远距离攻击的“利箭”。 “印度防务在线”网站则将“霹雳—13”定义为“中国流星”,意思是它的技术布局类似欧洲导弹集团推出的“流星”远距空空导弹,“采用能让导弹达到5倍音速的冲压发动机,并在弹体上设计了两个进气口,从而为冲压发动机工作提供足够的气流”。
中国方面奋起直追
其实,无论“霹雳—10”还是“霹雳—13”,都是中国科技人员几十年来坚持研发的结果。
早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期间,美国秘密向台湾国民党空军提供了百余枚“响尾蛇”空空导弹,这种武器据说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9月24日,台湾空军窜犯闽浙沿海地区,大陆海军航空兵出动米格—15、米格—17F战机拦截,在温州地区上空发生了空战。我军击落台军两架F—86,但一架米格—15被敌方发射的“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空空导弹。但当时F—86发射的“响尾蛇”导弹中有一枚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大陆方面认为这绝不仅仅是一件新式武器被应用到战场,而是美国军事干预台湾海峡的铁证。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美国侵略者指使蒋机使用“响尾蛇”导弹》文章,同时还刊登5幅“响尾蛇”导弹残骸照片,美国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响尾蛇”更是震动了苏联,因为当时苏联的空空导弹研究非常落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向北京发出请求,要一枚构造较为完整的“响尾蛇”导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苏联专家发现,美国人已经成功地制造了一种非常出色的空空导弹,它不仅小巧轻便、结构紧凑,而且制造和应用起来都不复杂。苏联高层迅速责成第134试验设计局仿照“响尾蛇”开发K—1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1960年,K—13投入生产,1961年进入苏联前线空军服役。后来,苏联按照当初与中国达成的“君子协定”,将包含K—13空空导弹在内的米格—21战斗机制造技术转让给中国,中国由此开发出第一代空空导弹——“霹雳—2”。
在中国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霹雳”导弹家族的新成员不断增加,形成了系列:“霹雳—3”“霹雳—4”“霹雳—5”“霹雳—6”……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成功研发出达到世界空空导弹第四代水平的“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
目前,中国国产歼—10、歼—11B战斗机都配备了“霹雳—12”。军事专家披露,在“霹雳—13”和“霹雳—10”这对“霹雳双雄”正式服役前,“霹雳—12”和“霹雳—8”组合基本能满足解放军航空兵的制空作战需求。
中日航空兵对决的资本
中国的“霹雳—13”问世后,令对中国钓鱼岛怀有野心的日本很是不爽,对日本组建的夺岛海空军事力量有了新的遏制手段。敏感的国际媒体也从中看到新变化以及新趋势。
英国专业媒体《飞行国际》和《空中力量》都专题分析过中日双方航空兵实力对比,得出的结论均是“尽管日方总体实力不错,但快速崛起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将过去的差距压缩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应该说,长久以来,无论科技还是训练条令,日本空自都是亚洲邻国空军学习的榜样。然而,“花无百日红”,日本维持空中优势的努力也遭遇到诸多挫折。首先,日本受国内社会风气的影响,航空自卫队招募高素质飞行员和地勤维护人员的工作变得越发困难。其次,日本在多年前购买的先进战机虽然保养完好,但绝少进行升级服务。再次,由于经济的衰退,日本维持既有机群规模也成了头疼的事。所以,“明日黄花”的命运已不可避免地降临到它的头上。
反观中国,21世纪前,中国空军仅由少数苏—27组成,军备老旧,战斗力薄弱,但这一状况如今正在迅速改变,中国空军不断退役老旧战机,并引入400—500架先进机型,如苏—30,歼—11,歼—10,其核心技术支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延长作战飞机滞空时间的空中加油,及机载早期预警控制系统,等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理查德·比青格说:“日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第三代战机改进型,10年前中国空军制空权微乎其微,而如今他们配备的战机数量及质量均大为突破,第三代战机数量堪比日本战机数量。尽管日本保持实质威慑能力,但日益强大的中国空军使其压力重重。问题在于日本如何面对这一现状。一旦点燃导火索,日本是否能与中国抗衡?我不敢肯定日本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