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真会销毁核设施吗?
2014-04-29周戎
“从1月20日起,伊朗开始销毁其高浓度的浓缩铀库存,同时拆除部分铀浓缩设施……”一些国际媒体刊载的这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疑虑:伊朗这次真会销毁核设施?
看来,人们是有疑问的,这要从事情的背景说起。去年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日内瓦达成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伊朗同意冻结部分核计划以换取西方放松部分制裁,而该协议的生效日期是2014年1月20日。其实,这只是一个临时协议,它规定了伊朗在6个月内暂停部分核项目,同时,美国等国家也要放宽对伊朗的制裁政策,放松制裁的规模在60亿—70亿美元,包括暂停限制该国石化产品的出口等。此后,如果联合国核查人员确认伊朗切实限制了铀浓缩活动,美国等国家还要放宽其汽车、黄金和其他贵金属的进口。
一些媒体报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里、欧盟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阿什顿等都对伊朗履行决议的举动高度赞赏,但一些国际观察家认为,事情应该并非这么简单。
伊朗为何此次对履行与六国的协议作出积极回应?首先,这是伊朗要迅速摆脱孤立和经济困境的需要。前总统内贾德曾对美国奉行超强硬政策,虽然一时博得伊朗宗教高层的喝彩,但事与愿违,伊朗经济持续走低,石油出口受到限制,经济发展计划无力执行,民众怨声载道。鲁哈尼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就任总统的,其上台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走出经济困境,摆脱伊朗在国际上和地区内的孤立处境,实现伊朗的地区大国梦想。要赢得民众,必先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必先摆脱制裁,否则就会重蹈内贾德的覆辙。上任半年多来,鲁哈尼改善经济的努力乏善可陈,几近走投无路。因此,对西方国家的核让步就成了伊朗政府的必然选择。
其次,伊朗外交政策正在出现转型。现在,美国与伊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共同利益,比如,在打击“基地”组织上出现了共同语言,有了某种形式的一致;为解决叙利亚问题,美国也不想和伊朗过于闹僵;美国从阿富汗全面撤军更需要伊朗的帮助。所以,伊朗要给美国一个甜枣,减弱其敌意,一旦美国立场有重大松动,就会大大减小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可能,美国也乐得“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和平手段来迫使伊朗妥协。客观讲,美国同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打了三场仗,已经筋疲力尽,将来要全面转向亚太,就不能把中东的弦绷得太紧。因此,缓和与伊朗的关系是美国的战略需要。
当然,国际观察家提醒人们,伊朗从未承诺过销毁核设施,这只是有关媒体的炒作和国际社会的愿望而已。伊朗只是说要部分地拆除某些核设施,作为十分精明的“波斯猫”,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利益和主张行事,只是想通过小的让步争取最大限度的回报。总统鲁哈尼十分精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更是十分老练,伊朗不会为摆脱孤立和制裁而放弃自己的核权利。伊朗的原则或许是“拆除不销毁”,即把一些核设施的核心部分拆除,把一些需要淘汰的设备进行销毁,但核心部分应该会保留。这么做,就是先做出一定的保证,并且允许有限的核查,既保住了自己的“老底儿”,也安抚了美国和西方盟国的焦虑。而美国方面的想法,则想用“撤销一部分制裁”为诱饵,观察伊朗的动静,如果做得好,就进一步撤销更多的制裁;如果做得不好,则重新进行制裁。不过,客观讲,双方的这种做法,还是可以为缓和时局、缩小分歧创造条件。
现在,在“先弃核”还是“先撤制裁”的问题上,美国方面和伊朗的立场仍有不可调和的困难。伊朗担心自己忍辱负重允许国际检查,而得不到国际社会减轻制裁的奖励,更担心重蹈卡扎菲的覆辙;而美国和西方则担心伊朗玩弄两面政策,一旦西方撤除经济制裁会养虎遗患,导致伊朗更加“放肆地扩展核能力”。因此,双方都在小心翼翼,都在做试探性让步。用一位观察家的话说,目前的伊美关系“远没有到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