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鞭子
2014-04-29馒头
沃尔夫冈·泡利是一位“早熟早产”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学生时代就展露出了不同凡响的科学才华。1921年,21岁的他应导师之邀,为《数学科学百科全书》写了一篇长达237页的关于相对论的文章,震惊了物理学界,就连爱因斯坦都对他赞叹不已。
3年后,他又以天才的洞察力发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并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以博学多才、目光敏锐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此,显得与周围的人不相容,被人戏称为“泡利的第二不相容原理”。
也因为他的挑剔,荷兰物理学家艾伦菲斯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上帝的鞭子”。
20世纪,苏联的物理学家朗道以狂傲自大著称。可就是这么一个傲慢的人,遇到泡利也只有挨批评的份。
有一次,朗道在瑞士苏黎世做演讲,讲完后,他谦称自己的演讲也许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到场聆听的泡利则毫不客气地说:“你讲的太乱了,我根本弄不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泡利的挑剔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甚至对权威都不留情面。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爱因斯坦发表演讲,结束后,泡利站起来,大大咧咧地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以至于后来,爱因斯坦每次演讲前,都会向观众席扫视一圈,看看是否有泡利的身影。
泡利对学生更不客气。一个学生请泡利看自己的论文,两天后,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当然,泡利也会表扬人,“哦,这竟然没什么错”就是他的一种高度赞许。
泡利的挑剔让他如此与众不同,也使他见解独到。他被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称为“物理学的良知”。
他和海森堡是至交好友,虽然只比海森堡大一岁,但海森堡对他言听计从。海森堡想研究相对论,可泡利告诉他,在这方面近期要取得大的进展是没有希望了,倒不如研究原子物理。
在泡利的建议下,海森堡一路前行,成为了20世纪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