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体育教学 运动改变生活

2014-04-29谢凌云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14年8期

在我们的记忆中,“体育课”曾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撒欢,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反观现在的校园和体育课,“小胖墩”“小四眼”随处可见,运动中出现头晕、不适、抽筋的现象屡见不鲜。

面对这严峻的现状,学校应创新体育教学,让全校师生强健体魄、爱上运动、爱上生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校“1+X”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应运而生,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创新思维:大体育观+运动文化

改革体育教学,理念需先行。

一方面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大体育观”, 让师生、家庭和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

另一方面,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跑跑步、打打球那么简单。应该把传统的、现代的各类体育活动有机融合,扩展体育的概念和形式,丰富体育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激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凝结了一种特有的运动文化,这与体育精神的塑造紧密相关,但又超出体育精神范畴,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个体、集体精神品质的作用,能让班级文化、特色团队文化、以“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提炼和升华。

创新形式:“1+X”改革模式

“1+X”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模式中的“1”既表示小学生基本的体能体格素质和基本的体育常识,又表示单一的以某一项活动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形式;“X”是未知数,可以在教育形式、兴趣、特长培养和时空上无限扩大。

一是创新课程:根据课程要求和学校实际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传统体育课的分工进行细化,设置了体能、体育舞蹈、民族体育、体育竞技四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在感受不同体育教师风格与魅力的同时,拥有各项基本体育技能。

二是创新教学:通过组内研讨、校本教研、课题带动、校际交流、理论提升等途径提升教师素养,不断构建以“学生学”为主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练习(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三是课外延伸: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

为此,我校成立阳光体育俱乐部,以课堂教学的点带动课余时间的面,以课堂中的篮球、拉丁舞、武术教学为主的点拓展到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实心球、健美操、滚铁环、跳山羊、踢毽子、跳绳等体育项目及体育游戏的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新评价:自主+多元

在“1+X”体育改革中,合理、灵活、有效地利用评价机制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创新传统的体育测评形式,将个体体能测试与集体体育项目展示相结合;二是学生分年级、分时段自主参与“阳光体育俱乐部”的活动,采用学分制进行评价;三是引入数字化考评(自评为主),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具体的量化评价方案,以简单实用为前提。

另外,对学生需进行综合性评价(高年级适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融入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机制,对语言的发展、与同伴的交往、急躁情绪的缓解、合作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吃苦程度等层面进行模糊评价,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勇气、恒心、毅力,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步伐也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