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把内容写具体
2014-04-29陈秋
抽象词语变形象
原句:往车窗外看,可爱的山林,美丽的田野,在匆匆向后退……
改句:往车窗外看,茂密的山林,碧绿的田野,在匆匆向后飞、飞、飞……
“可爱”、“美丽”、“退”显得空乏,换用成“茂密”、“碧绿”、“飞、飞、飞”,变得形象可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修饰成分巧添加
原句:不一会儿,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上,发出响声。
改句: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
“豆大”和“吧嗒吧嗒”,让人如见雨景,如闻雨声,真切地感到雨势之大。
笼统动作细分解
原句:大公鸭在水里捕到一条小鱼吃掉了。
改句:大公鸭似乎发现了水下有食物,就猛地扎进水里,双脚蹬水,屁股朝天。钻出水面时,扁阔的嘴里叼着一条小鱼,脖子一扬,便吞到肚子里去了。
将“捕”“吃”这两个模糊的动作,分解成了“扎”“蹬”“钻”“叼”“扬”“吞”等一连串动作,非常形象。
多种感官齐参与
原句:蚯蚓的身体圆而细长,两头尖尖的,身上有一圈一圈的节。
改句:蚯蚓的身体凉而柔软,圆而细长,两头尖尖的,身上有一圈一圈的节。靠近闻一闻,气味有些刺鼻。我还偷偷用舌头舔了一下,发现它竟然是咸的。
原句仅仅写了视觉获得的信息,改句则介绍得很全面:触觉(凉而柔软)、嗅觉(气味有些刺鼻)、味觉(咸),使我们对蚯蚓了解更多。所以,在观察时,各种感官要“协同作战”。
修辞手法放异彩
原句:晨风轻轻吹来,河畔的柳枝摇摆,河面上荡开了圈圈涟漪。
改句:晨风轻轻吹来,河畔的柳枝翩翩起舞,河面上荡开了圈圈涟漪,整个河面就像一匹抖动的大绸缎。
改句中“柳枝翩翩起舞”运用了拟人手法,“整个河面就像一匹抖动的大绸缎”运用了比喻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柳枝和河面的动态美。
浮想联翩有韵味
原句:地上满是巴掌似的枫叶。
改句:看着满地巴掌似的枫叶,我的脑海中不禁跳出了“叶落归根”这个成语。枫叶最终的归宿不就是为了来年春天的繁茂吗?
改后的句子由满地的枫叶,联想到它们对枫树的眷恋,以及“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拓宽了内容的广度,挖掘了思想的深度。
记叙文要具体,主要是指把文章中的某些重要的人、事、景、物写得细致,但并不要求把每一个部分都写得很细。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写得再具体也都是徒劳,适得其反。
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既要克服“空洞无物”的毛病,又要防止“详略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