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朦胧,鸟朦胧
2014-04-29牛瑶
元宵夜,天阴沉沉的,月亮在云中时隐时现。几声鞭炮响偶尔从村中传来。(开头景物描写,烘托节日气氛)
哄睡了妹妹,写完了作业,我终于摊开了那张早想摊开的信笺。(过渡自然)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二老新年好!女儿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二老拜个晚年!”(写给爸爸妈妈的信的内容。这是文章行文中的一条线索)
我顿下笔,凝神朝窗外望去,夜空茫茫,月色朦胧,(“月色朦胧”用来渲染自己思念父母的悲伤的心情)我禁不住想起了半年前那个令人难过的夜晚,爸妈撇下我和妹妹,悄悄离开家,他们到很远很远的广东做工挣钱去了。梦醒时,不见了爸妈,我和妹妹抱在一块儿大哭不止。大姨将一把精致的花伞塞到我怀里,说这是妈给我买的生日礼物。我哭着说:“我不要花伞。我要妈妈,我要爸爸……”(插叙的内容写出了我和妹妹独自在家的原因)
“爸、妈,您去广东已半年多了,您知道女儿是怎样熬过这日日夜夜的?每天我和妹妹放学到家,看到锁得紧紧的大门,看到冷寂的院落,泪水总止不住地流淌。一到夜里,妹妹便哭着要妈。每天三顿饭,我好作难哟,锅上一把,锅下一把,生一顿,熟一顿,菜不是咸就是淡,蒸出的馍又酸又粘。放学到家,我没工夫写作业,饭又不应时,加上离校三里多地,我常迟到;上课也老走神儿,爸妈的影子总早眼前晃荡。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特别是数学,有过去的前几名倒退到30多名,老师责怪我不用心,没出息,我好难过呀!(带妹妹的不易,家务的繁忙,成绩的倒退……让“我”更加思念父母)
“爸、妈,今年春节,您知道我们是咋过的吗?大年三十,别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在村上又蹦又跳,玩得好开心呀。可我呢,又是煮肉、洗菜,又是背柴、挑水……腰酸了,忍住,腿疼了,忍住。拾掇饺子馅时,萝卜丝没炒就去切,手指被锋利的刀刃切破了,血涌出来,泪水也流下来了。今天过元宵节,我没包饺子,妹妹闹着要吃饺子,我气得哭了起来,晚上连饭也没吃,更没心思去村前看人家放烟火……”(具体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我”和妹妹生活的不易)
写到这儿,我难过得抽噎起来,泪水迷糊了眼睛,窗外那朦胧的月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一年前那个令人快活的元宵节。那是晴朗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深蓝的天空中,天河像水洗一样明净。我家院中,一盏红灯高挂着,我右手持一只“天女散花”,左手紧捂耳朵,叉开双腿,挤着眼睛看“天女”怎么“散花”,爸爸弓身为我点着引线,妹妹吓得躲在妈的怀中。“咝咝咝咝咝”,火树银花缤纷多姿;“哽儿哽儿哽儿”,金鸡啼鸣悦耳动听;“哈哈哈”,欢快的笑声拨动心弦。那玉盘般的明月照得我心好亮堂……(“晴朗的夜晚”“金黄的圆月”烘托出全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欢乐气氛,情与景交融非常得当)
“爸、妈,快回来吧!我和妹妹好想您们哟!妹妹老在梦中叫妈妈。没有您二老的关怀照顾,我和妹妹多像两根随风飘飞的小草哇,我们太小了,多么需要您的温暖您的爱呀!”(深情的呼唤,让人心碎)
“爸、妈,快回来吧,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如果我做错了事,你打我一顿也活该,我会把学习抓上去的……真的,我再也受不住了……受不住了……”不知何时,满面泪水的我伏在桌上睡着了。朦胧中,我看到了爸爸、妈妈,瞧,他们微笑着朝我走来了……(结尾用一个省略号,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教师:勇 俭)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将爱的呼唤全倾注在文字中,读来让人感动。作文在材料的组织上采用双线式结构,一条线索是引述给爸爸、妈妈写信的内容,主要是叙述父母离家后半年来,自己和妹妹的生活情况;另一条线索是回忆父母离家时,离家前的情况。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作文的整体。而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则是文中的景物描写。
以景写情、融情与景是这篇作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作文三次写“月朦胧”,都是用来渲染自己悲伤的心情的;而在回忆去年“那个令人快活的元宵节”时,所描写的是“晴朗的夜晚”、“金黄的圆月”、“玉盘般的圆月”,以此来烘托出全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欢乐气氛,情与景交融,非常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