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2014-04-29吴欣怡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4年5期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跳入汨罗江后,人们用苇叶包上做好的饭(也就是现在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因此端午节也叫“粽子节”。
既然是粽子节,不包粽子怎么行呢?今天一早我便问奶奶:“您教我包粽子好吗?”奶奶爽快地说:“好哇,你可要好好学呀。”我点了点头,便和奶奶学了起来。
奶奶细致地给我讲:“首先,要拿出三四片粽子叶一个搭在另一个的一半上,再围成一个漏斗形,左手托住,右手装米……”我照着奶奶说的,一步一步包了起来。在放米时,我想:多放些米吧,包完肯定是个大的!可我放满米,包的时候,米却漏了出来。奶奶告诉我:“米不能放得太满,离上口要有一点距离。”我把米倒出一点又开始包起来。可是,这边刚包上,那边又坏了,那边修理好,这边又漏米了。“我不包了,这么难!”奶奶严厉地批评我:“包个粽子你都不坚持,以后能做什么大事?”
我听了,十分羞愧,那个没包好的粽子龇着牙,咧着嘴,趴在桌子上,似乎在嘲笑我:“哈,真是个大笨蛋,包个粽子都不会!哈哈!”哼,我怎能被一个小粽子难倒?我一定要把它包好!我又坐下,仔细地包起来,一围,一放,一包,一系,一个坏了,再包一个。在包了七八个后,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好粽子。“太好了,终于包上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接着,我包了一个又一个!
看着一个个包好的四角粽子,我顿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很多事都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去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指导教师:王玉如)
从吃粽子的习俗到制作过程,又联想到做人,有条理有重点,语言风格活泼自然,细节描写也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