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逐极光

2014-04-29AlexDelRio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4年2期

请随我们飞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入北极圈,在雪橇犬的引领下滑行于这片神奇的大地。这趟逼近极点、追寻极光的旅程,会使你深深爱上冰雪浩瀚的极地世界。

肯特·穆雪(Kent Eejilborg Musher)坐在我身旁,他是我们此行驾驭雪橇犬的导游。不久前,摩纳哥第一王子阿尔伯特也是坐在我这个位置和肯特一起狩猎的,但王子只有在20℃的时候才会来这里,而今天的温度大概有零下10℃。

“这天气不算特别冷,你不该抱怨。”这位拉普兰(Lapland)地区穆雪家族的第九代传人在讲此话时语气轻松,仿佛不知道我们来自另一个世界。“拉普”在瑞典语中是“小册子”的意思,当地土著大多是萨米人(Sami),因此这个地区又被称为“Sápmi”,但我还是按照习惯称之为“拉普兰”。

艺术和环保

萨米人的生活范围涵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基本位于北极圈内。北极,听起来很寒冷,但实际上并非冷得无法忍受。我们飞到瑞典最北的城市基律纳(Kiruna),这里的机场距离我们此行的起点——冰雪酒店(Ice Hotel)最近。

冰雪酒店是进行冬季北极游的最佳起点,当12只雪橇犬觉察到我们在走近雪橇时,它们不约而同地狂吠起来——不是因为害怕,也不是威胁,它们只是渴望上路,渴望在树林和雪地里狂奔。肯特轻呼一声,我们的雪橇便飞快地在雪地上滑行起来,速度快得简直像在飞,耳边只有雪橇在冰冻的雪地上轻轻摩擦的声音。在宁静的冰雪世界里飞奔时,我们忍不住后悔:为何不在出发前把衣服扣好,把帽子、围巾裹得再紧一些……茂密的树林很容易让人迷路,但肯特是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在树林中我们遇到的唯一麻烦竟然是交通堵塞,因为树林中都是单行道,15只正在树林中进行比赛的雪橇使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让行。这里的日照时间非常短,我们也没有携带任何照明设施,只好尽陕返回酒店。

回到酒店,冰雕课在等着我们。我没什么艺术天赋,仅有的创意就是在冰块上凿个洞。安娜·苏菲老师转移了话题,她让我们看天空中的珍珠云,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只有在冬天气温高的时候才会出现,此时的气温是零下5℃。当地人都很担心全球变暖会影响这个敏感的地区,他们常年观察动物(包括驯鹿和野狗)的活动情况。这些动物一般在北方活动,寻找食物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我问冰雪酒店的环保工程师英格(Yngue Bergquist)是否像瑞典这样的发达国家更容易唤醒人们对生态的重视时,他这样回答我:“环境保护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成正比,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态度。只要人们愿意,所有国家都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冰雪酒店把2015年定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最后期限,现在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通过给员工讲授节能减排的课程,酒店内部已减少了10%的消耗。把所有照明系统换成LED节能灯,又进一步节约了20%的能耗。我们用30口位于地下20米的深井提供的地热来取暖,同时考虑在巨大的仓库顶上覆盖太阳能电池板,以便储存冰块——这些冰块是五月份从河里开采出来的,能用到来年。夏季每天的日照时间几乎为24小时,这样的天然资源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

艺术是冰雪酒店的一大亮点。每个房间的装饰都出自于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简直就是一座地道的博物馆。50位冰雕艺术家有些是瑞典当地的,但是大部分来自其他国家。房间的建造只能取材于冰块、雪、驯鹿皮以及不发热的LED光源。这里有座小小的教堂,也是用冰砌成的,可供人们举办婚庆仪式,甚至有人考虑建造一座清真寺。尽管冰雪酒店十分独特,但它只是供大家观赏和短暂停留的地方,作为住宿之地最多停留一晚,其他时间我们建议大家体验瑞典的生态狩猎小木屋。

极光之夜

夜晚乘坐冰上摩托追寻北极光,是这里冬季最有特色的活动。驾驶冰上摩托并不是件难事,在黑暗寒冷的深夜里,人显得那么渺小,在永恒的天穹之下,你会感受到神圣的宁静。抵抗畏惧的最好方法是团队出行。每隔几分钟,领航员就会纠正队伍前行的方向,并且会随时停下来清点人数。你只要紧跟车灯前进,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要知道,此时最可怕的是在树林里掉队。相比之下,穿越开阔的旷野之地并不难。但别忘了,我们是在冰面上行进——在寸草不生的光滑冰面上。冰上摩托的旅行对领航员要求非常高。

突然,我们的领航员安德烈停了下来,前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白色条纹,安德烈说可能是一道微弱的极光,虽然与大家所希望看到像太阳马戏团表演那样奔放绚丽的景象不同,但至少这是绚烂极光出现的细微先兆。

许多世纪以来,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们都曾为极光的原理寻求解释。芬兰人的说法是,它是一条燃烧着的狐狸尾巴;萨米人则认为,那是夜晚外出狩猎驯鹿的猎人留下的足迹;而科学的解释则没那么浪漫:太阳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被地球吸引冲进大气层,因受到地球磁场干扰而释放能量,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无论你相信何种解释,最好的做法就是享受这一切——如果你能幸运地捕捉到极光的话。

据说最有可能目击极光的地方是基律纳(Kiruna)西北100公里的阿比斯库(Abisko)滑雪场,沿着E10号公路可以到达。我们在前往那里的路上遇到了此生所见过的最恶劣的天气。因为暴风雪,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我们中途停下来拍照,感受凛冽的寒风和零下25℃的气温。

到达极光天空站(Sky Station)时,天色已晚。我原本以为,如此糟糕的天气,滑雪场早就关门了。没想到天空站的工作人员安德烈,林德伯格为我们准备好了各种装备,一直等在那里。我们裹了一层又一层,保暖内衣、保暖裤、滑雪套服,还有一层防护套。每个人都被包裹得像太空人,行动不便,但绝不让一丝热量流失。

晴天里见到极光的可能性较大,而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所以对能否看到极光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据安德烈说,在阿比斯库还是有75%的可能性看到极光。雪场缆车将我们送上山顶,那里的天空格外清澈。从缆车下来后,行走完全凭感觉,就像在漆黑的夜里一样。虽然当时温度为零下20℃,但我身上开始不停地冒汗,原因当然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裹着四层厚厚的外套。

莫名其妙地,暴风雪停了,天空像被清洗过一般。站在山顶,四周的无尽美景尽收眼底。此时此刻,“北极”这个概念就像漂浮在地平线远处的一个想象。

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外面的温度冷得让人崩溃,我们意想不到地走进了一间魔幻餐厅,诱人的晚餐在等着我们:烟熏过的鹿肉配果酱汁。厨师用一种叫“云果”的野果做成果酱,这种植物生长在北极圈内。当然,餐厅的所有食材都是纯天然的。餐厅外安装了一个探测天象的监视器,我们今晚能否有幸看见北极光全依赖它。每当监视器的报警声一响,我们就迅速地往外跑,不过常常失望而返。隔十分钟我们会出去观望一次,每次都必须层层地穿上,进屋再脱掉。终于,在西北方向,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北极光:一大片绿色在太空中飘动、舞蹈,那种绿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所有绿色都不一样。这样的景象对于地球人来说,一辈子至少要看一次吧。

午夜之前,我们必须坐缆车回到地面,否则会被困在山顶。欣赏了北极光之后,我们很快下山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在树上的酒店

在距离阿比斯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比约克林登(Bjorkliden)滑雪场,位于北极圈以北约250公里,每年的二月到六月底都能滑雪。这里有地球上最北端的高尔夫球场和酒店,游人不多,特别值得推荐的是Kappas滑雪酒店,它是滑雪爱好者的乐园。

队长马格努斯有丰富的极地旅行经验,他身材高大威猛,性情温柔和善,是个瑞典好男人,但前不久在喜马拉雅山徒步时因冻伤而失去了一个脚趾。现在他一般在队尾压阵,方便掌控队形。爬山时,我们还是得依靠雪地摩托。

回到基律纳城区,分不清是下午还是晚上,这里的时间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流逝着。我们停下车,在零下10℃的天气中徒步,走到中央大街的Valentino Kallaren餐馆。它旁边还有家中国餐馆。虽然这里提供的都是些简单常规的食物,但此时,喝上一杯暖暖的咖啡,听着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的专辑Non Stop,看旁边的当地人在几秒钟内把一大份土豆烧鹿肉一扫而光,这情景真有意思。

第二天我们和安德斯在一起,他是尤卡斯耶尔维(Jukkasjarvi)一个萨米部落的首领,他的祖先在8,000年前迁移过来。当我第一天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远古的人类来到一片如此不宜生存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安德斯给了我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无可辩驳的回答,他说:“他们是追随着驯鹿,在第四纪冰期结束时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可能来自南欧的某个地区。”地球在慢慢变暖,驯鹿因为需要独特的食物(只能在寒冷地带生长的地衣)只能逐渐往地球最北端迁徙。随着驯鹿的迁徙,萨米人也穿越了冰封的波罗的海来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萨米人的生活一定是和驯鹿紧紧相连的,有了驯鹿才可能有生活所需的一切:肉,皮制品,可制成工具的骨头和鹿角。驯鹿难以圈养,但驯化之后可以用来拉雪橇。安德斯说,如今的萨米人已经和普通人一样居住在房屋里,但在十年前,萨米人还在东躲西藏地过日子。新的一代已经不再为他们的萨米人身份感到羞耻了。

我们沿着与驯鹿迁徙路线相反的方向往南旅行,在经过了耶利瓦勒(Gallivare)、约克莫克(Jokkmokk)和哈拉斯(Harads)之后,终于抵达树屋酒店(Tree Hotel)。这是隐藏在瑞典北部的一个神奇地方。在那里,我们遇到了肯特·林德瓦尔(Kent Lindvall)和布丽塔·杨森(Britta Jonsson)夫妇。

这是一对因为树屋酒店结缘的夫妇。据了解,布丽塔一直梦想能在树上建造一间酒店,而当时的肯特还在旅行社供职。但在旅途中,他听取了一位建筑师建造树屋酒店的思路,即如何做到依树而建但不破坏树干生长。很快,他同布丽塔在树林中成功地搭起了几个“卧室”。每个房间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像鸟巢,有的像不明飞行物。

作为酒店的主人,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始终坚持将生态、建筑设计与居住环境相结合的环保理念。我想在未来,也许他们的建筑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继续向南,经过斯托克林特恩(Storklinten)滑雪场,沿着主路来到了吕勒奥市(Lulea),我们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行,最后抵达海滨城市谢莱夫特奥(Skelleftea)。

在一个由空军基地改建而成的冰上驾驶体验中心,我尝试在平滑得几乎没有摩擦力的冰面上行驶、转弯,那让人兴奋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我们还拜访了索布约恩·霍尔蒙德(Thorbjorn Holmund),他在瑞典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被称为“鹿语者”。他拥有多处狩猎者的小木屋旅馆,是个脾气古隆但不失趣味的旅店主人。这些小木屋房价适中,提供热水。住在这里,可以在林中散步、观鹿,还可参加在瓦鲁特拉斯克湖(Varutrask)的冰面上驾驶雪上摩托的课程。北极之旅带给我很多从未体验过的经历,回想起来,最值得怀念的是极地的气候。这里的每一天都漫长得像数月之久,真是难以置信,在地球上,还存在如此奇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