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和“!”之谜
2014-04-29王君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安恩和她的奶牛。)
师:别人误以为安恩是来卖牛的,于是在安恩和买牛人的交锋中,我们的故事展开了。现在,孩子们,我就是买牛人,请你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请关注课文第3~10段。
(学生很快找出并圈出了安恩的回答。第一句为:它是不卖的。第二句是:它不卖的!)
(师不断模仿买牛人的语气语调和多个学生对话)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读得较为平淡,基本一样)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两句都读得很重)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对比度很大)
师:大家很聪明啊,看来已经意识到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请比较一下,有哪些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后面是句号;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号。语气不同。
(师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句号和巨大的感叹号)
师:真好!咱们这节课啊,就来破解这个句号和感叹号之谜。为什么同样是买牛,但是安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继续讨论。
生: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是”字。
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第一句应该比较平淡,第二句语气很重。
师:具体揣摩一下说这两句话时安恩的情绪。
生:回答第一个买牛人时安恩很平静,回答第二个买牛人时安恩很生气。
师:安恩仅仅是平静吗?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判断。老师建议你读读“它是不卖的”后面的两个句子。
生(读):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儿地把鼻孔擦个不停……
生:哦,安恩的语气中应该还有谦恭。
师:她为啥谦恭?
生:她可能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买牛人。
师:那你试一试读出谦恭的语气好吗?
生(读):它是不卖的。(读得很诚恳,大家鼓掌)
师:请比较着读,再读“它不卖的!”这句。
生(读):它不卖的!(读得很生硬冷漠,大家鼓掌)
师:你为啥把这个句子处理得生硬冷漠呢?你有理由吗?
生:安恩说这话前有这样的神态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师:好!能够用老师刚才说的联系前后文的方法,很棒!同学们,远处到底有没有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这处神态描写的用意在哪里?
生: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兴趣。安恩朝远处看其实是不想看那个买牛人,她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师:哦,看来安恩不喜欢那个买牛人,但是也不想太过于表现出来,她只用自己的眼光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安恩努力掩饰的不满和冷漠。
生(读):它不卖的!
师:再体会一下,“它是不卖的。”中的“是”字的作用。
生:“它不卖的”直截了当,“它是不卖的”就柔和多了,这个“是”字在这里让语速变慢了,语气柔和了。
师:好!孩子们,这样学习语文就对了,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就会趣味无穷。同样都是要买安恩的牛,为啥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一谦恭一生气呢?同学们深入下去,再找找理由。
(生自由朗读)
生:第一个人问得很有礼貌,他问的是:“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而第二个人是这样问的:“喂,这头母牛多少钱?”他没有礼貌。
师:好!找得准!你尝试把两个人的形象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生读,惟妙惟肖)
师:刚才找的是语言,大家继续找原因,是啥导致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
生:第二个买牛人很粗鲁,他“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这让安恩非常不喜欢。
师:安恩怎么不喜欢了?在原文中找出原词来回答。
生: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买牛人粗鲁的行为让安恩怜惜自己的牛了。
师:再仔细一点儿,多研究买牛人的动作。
生:这个买牛人是“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而第一个买牛人则是“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动作不一样。
师:比较得仔细点儿。
生:一个是“摸母牛”,一个是摸“干干净净的皮毛”,第一个人显得挺珍视这头牛。
师:真好!有点儿意思了。还要从更小更小的细节中去揣摩。
生:“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和“用手指摸摸”不一样。用“手指”摸显得更加珍爱喜欢。
师:太棒了!你真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孩子们,左手拿起你的笔,如果这支笔价值连城且是你的家传珍宝(众笑),你尝试着用右手摸和用右手指摸,比较一下效果。
(生比画)
生:用“手指摸”显得特珍贵特爱惜。
师:你看,名著就是这样的,只着一字,尽得风流。
生:一个是“匆匆”地摸,一个不是“匆匆”地。
师:分析得好!同样是买牛人,但买牛的心态还是有差别的。
生:我感觉第一个买牛人比较有文化修养,第二个买牛人却很粗鲁。
师:“文化修养”,这个很有意思。再说说。
生:他看牛的样子是“端详”。
师:什么是“端详”?“端详”和一般地“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黑板一侧写:端详: 看)
生:很认真地看。
生:很有礼貌地看。
生:带着感情看。
生:特别怜惜地看。
生:安恩说她不卖牛后,这个买牛人的表现是“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的眼光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他很失望,但欲言又止,比较克制。他虽然是个生意人,但比较有涵养。
师:第二个买牛人呢?
生:这个买牛人“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是个屠夫,身份就不一样。屠夫当然会让爱牛的安恩不喜欢。
生:他还穿着“血迹斑驳的罩衫”,让人想到屠杀,安恩肯定也不喜欢。
生:安恩不卖牛,他的表现是“扬长而去”,生意做不成,他一点儿留念都没有。他对牛其实非常冷漠。
师:同学们,总结一下,安恩态度变化乃是因为……
生:买牛人对牛的态度不同。
师:买牛人尊重牛,安恩就——
生:尊重他。
师:买牛人不尊重牛,安恩就——
生:不尊重他。
师:不尊重了吗?记得细节“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
生:安恩就讨厌他,但是表现得很含蓄。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啊?
生:这个老人很有爱心。
生:这个老人对世态人情很敏锐。
生:这个老人还很聪明,善于观察感受别人的态度。
生:这个老人对人很有礼貌,很懂得分寸。
生:这是个很自尊、很需要尊重但是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
(师在黑板上的巨大句号和感叹号下画笑脸和哭脸,写下点睛之笔:尊重)
师:这就是句号和感叹号的秘密,这就是安恩的秘密!
(选自《青春课堂 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王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