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
2014-04-29贤晓彤王明峰
警匪枪战题材一直受到导演们的青睐,更是大荧幕上的常客。提到“大盗”“侠盗”和“神偷”,人们常常会想到他们矫健的身手和神秘的形象,其身份一个“贼”字足以蔽之,而其特殊身份背后的内心世界更是得到了导演和观众的关注。
在1991年吴宇森执导的电影《纵横四海》中,周润发、钟楚红、张国荣分别饰演了三个性格迥异的“神偷”。片中,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在枪林弹雨中将魅力恣意挥洒,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涩与无奈。他们想要过普通的生活却生怕自己只能活在一次行窃、终生为贼的泥潭里。影片虽然讲的是贼的故事,但是汉语片名中并没有提到“贼”,反而是将三个以贼为初始身份的主人公的状态和期望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出了影片包装上的国际品位和内容上的浪漫情怀。影片英文译名为Once a Thief,取自英语谚语“Once a thief, always a thief”。译名巧用谚语,巧妙地处理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取向。英文译名中出现的“thief”(贼)点出了片中主人公的身份, 也利用英语谚语点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进而引导观众品味主人公纵横四海、纵情人生的渴望。英文译名以汉语片名为基础,同时巧妙结合了影片的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活动。“Thief”(贼)是译名的中心也是精华所在,译者将其巧妙地放置在了一个符合影片内容和主人公角色设置的语境中,让“贼”字得以传神体现。
导演冯小刚在2004年底推出了贺岁片《天下无贼》,影片沿袭了冯氏幽默,引领了一大批流行语,而片中两个不同阵营的贼斗智斗勇斗技的场面更是让观众惊艳了一把。影片的汉语名称《天下无贼》是一个期盼,更是一场道德反思。在当下存在道德失范现象的时代中,影片希望通过引领人们进行道德反思进而得到救赎,在这里,“贼”只是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中的一个代表意象。而电影的英文译名直译为A World without Thieves,译名中“thief”(贼)这个意象的保留,延续了汉语片名的理念。“Thief”(贼)在英文译名中是《圣经》中原罪派生出的种种罪恶的一个缩影,一个没有贼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或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但是这更是对回归善性的召唤和道德危机的理性反思。在此影片的英汉片名中,“thief”(贼)这个被保留的意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联想和更深刻的内涵。
2006年陈木胜执导了电影《宝贝计划》,故事围绕“贼”而展开,将盗亦有道、人性回归的主题与诙谐幽默的剧情紧密结合。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剧中的宝贝刚出生不久,因而是人性至纯至善的象征。而剧中由三个贼组成的团伙——“爆破三人组”也是在宝贝粉嫩的脸颊和纯真的笑容中回归人性中的善,完成内心的救赎。汉语名称中选取宝贝这个意象,体现了影片的焦点,突出了影片中催贼向善的本愿。而影片的英文译名创译为RobB-Hood。译名化用西方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之名,象征影片中盗亦有道,并最终回归向善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字母的巧妙拆分,Rob-B即rob baby(盗婴儿),回归影片情节,并凸显了影片情节的重要线索。虽然影片讲的是“贼”,但是汉英两个片名都未直接出现“thief”(贼)。汉语片名选取了影片中“引贼向善”的宝贝作为主要意象,而译名则是选取了贼中翘楚、西方侠盗的代表人物,引人联想。“Thief”(贼)这个意象其实是被相关的意象巧妙替代,此意象为“贼”之引申,更是对影片中“贼”这个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选自《世界文化》 2013年第9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