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五单元自测题

2014-04-29田芳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1期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练兵场(17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6分)

狗血pēn________头________卷帙________滑稽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是( )。(3分)

创造性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________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________。

A.探求 运用 尝试 B.探求 活用 试验

C.探求 活用 尝试 D.发现 运用 试验

3.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二、阅读精品屋(43分)

(一)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4~5题。(10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请说说词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表现词人心情的语句,体会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植物生产塑料》,完成6~7题。(10分)

植物生产塑料

佚名

①如今利用玉米或者甘蔗等农产品为原料所制成的“聚乳酸”塑料,已经开始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的塑料相比,利用植物制造的聚乳酸塑料成本较高,而且在60℃左右就会变形。由于存在这些缺点,这种材料至今难以普及。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非常看好聚乳酸材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以植物作为原料,有可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化石燃料枯竭这一大难题作出巨大贡献。

②聚乳酸塑料是一种在地球环境下容易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所谓“容易被生物分解”,就是说这种塑料不久就会被微生物降解,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近年来,全世界都十分重视废物的再生利用,如何处理那些无法再生利用的塑料垃圾,始终是困扰着人们的难题。大量使用能够被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塑料,为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这个难题提供了希望。

③某公司在2005年1月推出了一种外壳使用了聚乳酸材料的笔记本电脑。据该公司的发言人介绍,这种聚乳酸材料是用玉米制成的,由于在其中掺入了一种叫做聚碳酸酯的合成树脂,保证了这种新材料具有同传统的塑料外壳一样的耐热性。

④在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十分看重聚乳酸材料能够在人体内被吸收和分解的生物特性,因此,对它进行了积极的临床实用研究。例如,如果把聚乳酸用作医治骨折的结合材料,那么,随着断处的愈合,聚乳酸会被逐渐分解,最终完全消失。而且,聚乳酸分解以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它们被代谢后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目前,这种聚乳酸材料已经被制成医疗器具,用于医疗实践中。

(田芳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6.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什么“人们非常看好聚乳酸”所制成的塑料。(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可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化石燃料枯竭这一大难题作出巨大贡献”一句中,“有可能”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背在背上的井》,完成8~11题。(23分)

背在背上的井

谢云

①突然地想起井,是在这城市意外停水时。整整三天了,打开水龙头,都只听得“丝丝丝丝”的冒气声,而不见水流出,令人心紧——紧也没用,只好提了桶,到校园里那口平时很难派得上用场的井中取水。

②也就是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倏地想起那口暌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心底泛起暖意。

③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对井的系念和牵挂,也是农业中国一份素朴、挚切而恒久的感情。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莫不受惠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也许正因如此,汉语里才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的说法;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把迫不得已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而当年那些漂泊海外、流落异域的人,在远行前,也总要包藏一撮“乡井土”带在身边——实则,在流落异地的游子心中,一口故园的井,甚或只是故园井中的一点儿泥土,也庶几便是故园的全部,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

④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它就在故园屋后。沉稳,静谧,一如许多年前那样。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两棵桃,三株柳,一笼竹,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牵牵绊绊地围着那井,拥簇着那井。井是深窈的,四壁又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了,于零乱中显出整饬。石间罅隙里,还漫生着喜湿爱水的苔藓、青草,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苍翠,那水格外地清澈甘洌,入口还有微微的回甜。

⑤和北方不同,故园的井没有护栏。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映照着岁月、天空、树木,和汲水人的倒影。空桶汲满水后,会发出咕咚的声响。听得声响,汲水人便面朝井底,躬俯了腰脊,交错着,用双手去拔动井竿。水便仿佛有脚,一点点地走上来了。汲水人的身子,随了手上节奏,高高低低地起伏着,仿佛是虔敬地对着水井致意,与现在城里人站在水龙头面前时的心安理得,毫无珍惜之感全然两样。

⑥倘若桶里装满了水,那扁担,便会在肩上颤悠着,跳跃着,忽忽闪闪地,吱嘎出一串串极富节奏的韵来。那时候,他们的身影,或隐在早晨的浓雾中,或融入傍晚的霞光里,有种梦幻般的感觉。后来的日子,在充满建设和繁荣意味的街道上,我也曾瞥见过挑水的人。只可惜,没有朝雾晚霞的背景,便凭空缺少了许多的谐和。而且我知道,他们只是到有水的龙头去接水,并不能充分体味到“汲水”的乐趣。

⑦有时挑水的人多,便需等待。倘非锅里急着用,便都会谦和地你推我让。实在推让不过,那率先汲水的人,便会自觉地将井边水桶一一盛满。这当儿,那些一旁等着的,便会鸡毛蒜皮地随意拉呱几句,没遮没拦的声音,便鸟儿一般扑腾着,在井口井外荡来撞去。也就会有几滴诗意,或一些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

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人们总是虔敬地将脸俯向井口,对着水井致意,依然随意地挥甩着手,脚步沉沉稳稳地,把水挑回家里,把一个个或半或满的日子,倒进缸里或锅里。就像祖祖辈辈的先人一样,他们始终围着那口井活着,喝着那井里的水,长大成人,娶妻兴家,生儿育女。也许,他们的一生,就像井旁那些竹树灌藤一样,紧紧地绕缠在了那口井的周围,须臾不可分离。

⑨记得上初中时,刚学到“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当然地就把“背”读作了bēi,并因此而疑惑不解:难道离乡的人都得“背”着一口井吗?未必异乡就没有井?他们又怎么能“背”得动呢?问老师,老师说该读bèi,离开的意思。这才恍然大悟──但现在想来,或许还该是“背”啊。离开故园的人,心里都实实在在地“背”着一口故园的井。虽然沉滞苦重、疲累不堪,却终究不愿放下;因为,异乡没有故园的井,而他们的灵魂,有着永远的渴意。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8年第5期,有删改)

8.故园的井有什么特点?请根据第④段的内容概括回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多次写到了人们在城里水龙头边打水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②段中说那口井让我“心底泛起暖意”,而结尾又说“离开故园的人,心里都实实在在地‘背’着一口故园的井”,“沉滞苦重”,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2.请以“心中的太阳”为题,结合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