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尖那根讽刺的“针”

2014-04-29席伟兴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1期

安徒生将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童话《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丹麦社会的病状,针砭时弊,可谓入木三分!一篇童话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原来,这位童话大师遵循了童话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的创作原则,同时又将生活的本质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集中、 概括、提炼、升华,磨尖了那根讽刺的“针”。

一、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骗子介绍的具有奇异特征的“新装”,本来是根本不可能织出来的,它只是骗子利用皇帝爱新装的癖好想象出来的;骗子织布和裁制新装,皇帝穿着新装游行也是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既奇特,又符合生活的逻辑。

首先,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皇帝的这种性格具有夸张性,这种夸张性突出表现了他骄奢淫逸的本性。

其次,表现在人物的遭遇上。作者描写皇帝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新衣”,赤身裸体地招摇过市,这种遭遇也是通过想象加以表现的,且极具夸张性,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和愚蠢行径。

再次,表现在细节的描写上。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反复渲染了两个骗子如何弄虚作假和敲诈勒索,大臣、官吏们如何自命不凡、谄媚逢迎。这些夸张性的场面、语言和行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那个谎言遍布的时代是如何的荒唐和黑暗。

二、对比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童话开头,为了突出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漂亮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与皇帝、大臣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孩子的天真纯洁和聪明,突出皇帝、大臣的虚伪和愚蠢。

三、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皇帝急于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这是第一次转折,表明皇帝心虚,生怕自己看不见衣料,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这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第三次转折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这几句几经转折的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本文的语言切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童话的语言特点。本文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地运用了儿童化的口语,如“眼睛睁得特别大”“看了又看”“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