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心灵驿站”织起爱的天空
2014-04-29赵玮
小学生的“小”智慧
坐在记者面前的郑昊冉戴着眼镜,中等个头,略显文静,但一开口,却展现出一种成熟与自信:“我不紧张。你提问题吧。”于是,访谈就在这样的轻松与默契中开始了。
我们谈话的焦点自然是他的“心灵驿站”,记者很好奇他是怎样走上这条传递爱的道路的。对此,郑昊冉有很多话要说。据他介绍,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在徐州市淮海堂举行义演,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那次活动中,他主要承担了宣传员的角色,参与印刷和派发义演宣传单,动员同学们参与活动,向市民宣传活动内容与目的;同时,他还作为校献词队的一员,登台演出。“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得以知道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而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关爱。”郑昊冉说。
如果说淮海堂的义演只是让郑昊冉第一次模糊地感知了心灵关爱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成立“心灵驿站”的,则是四年级时的第一个帮扶对象。
“当时我们小区里有一个看车棚的人家的小哥哥,和我一个学校,比我大一级,我们经常坐同一辆公交去学校,但是没怎么说过话。”郑昊冉说,“我觉得他一直都不是很快乐,不愿意和人交往,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喜欢交朋友,就想帮帮他。”于是,郑昊冉尝试用各种方法接近这个小哥哥,比如等车的时候和他打声招呼;在小区里碰到了,就热情地问他“作业做完了?”“和我们一起玩吗?”之类的话。刚开始,小哥哥很排斥,但时间久了,架不住郑昊冉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终于愿意和他说几句话了。当小哥哥愿意和郑昊冉交心后,郑昊冉知道他父母离婚了,他跟妈妈过,家里穷,成绩一般,所以很自卑。“有一次期中考试结束,我们在小区里碰到了,他仍然不开心,我以为他又没考好,谁知他告诉我他考了年级前三名。我就对他说:‘你考得很好呀,为什么还不开心呢?’他没说什么,走开了。但是第二天,我发现他的情绪有了好转。我想应该是我的话起了作用。”郑昊冉说,“后来,我发现他喜欢打篮球,我是校篮球队的,于是就跟教练说明情况,让他也加入了篮球队。从那以后,他变得越来越阳光了。”
用同龄人之间的语言、话题还有共同的爱好拉近彼此的距离,小小年纪的郑昊冉显示出了不凡的智慧。而第一次成功地帮助别人重拾自信,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他开始做好朋友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别人。爸爸妈妈很支持郑昊冉,直到小学毕业前1个月,他还在义务帮助别人。
“心灵驿站”初具规模
2012年9月,郑昊冉进入黄山外国语学校读初中。校长李桂树是个有心人,他了解到郑昊冉的事迹,对郑昊冉的这一义举很是赞同,加之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美德教育,也考虑到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在心理、生活、学习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他便提议郑昊冉在校内成立“心灵驿站”,给予同学必要的帮助。
很快,黄山外国语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心灵驿站”,一共28个,总站设在郑昊冉所在的班级,并由郑昊冉担任总负责人,另推选5名总站成员协助他开展工作。每个“心灵驿站”设有正副站长各1人,成员若干人,每半个月开一次会,交流半个月来各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动态,商量接下来半个月的工作。通常,他们会利用活动课等时间,一对一地和留守儿童或需要帮助的同学谈心。“谈心的地点没有限制,有时候在学校‘心语室’,有时候在教室,甚至有时候就在操场上一边走一边聊。”郑昊冉说。
“心灵驿站”不仅给予同学心灵上的帮助,更多时候,是通过互助互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2013年3月,有一位住校生不慎从床铺坠下,导致腿部骨折。由于他离家远,父母又不在本地,于是,他们班“心灵驿站”的成员自觉地承担起照顾他的衣食起居的工作,每天背着他“行走”在二楼宿舍、五楼教室、三楼食堂间,帮他打水打饭,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直到40多天后他基本康复。
“心灵驿站”还组织了面向校内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演出,每个班级都出节目,尤其鼓励留守儿童参与进来,展示才艺。“大家很喜欢。”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郑昊冉内心的欣喜与自豪。
“‘心灵驿站’让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很多问题都是由他们自己互相倾诉,自主解决,学校管理轻松了许多。”郑昊冉的班主任张金灿老师说。
心灵沟通没有界限
“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一只狐狸路过葡萄园,看到葡萄熟透了,它很想吃,可是跳了几次都没有够着。最后,它放弃了努力,边走边回头看,嘴里还说着:‘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说说看。”这是郑昊冉在给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的小男孩许通(化名)讲故事。2012年,郑昊冉从电视上了解到许通因为妈妈生病、家庭困难而变得自闭,于是就和“心灵驿站”的小伙伴们一起,来陪他玩,帮他解开心灵的枷锁。郑昊冉说,自己当初帮助别人,并没有考虑校内校外之分,所以“心灵驿站”在帮助本校同学解决心理等问题的同时,也要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以关爱。
同时,尽管“心灵驿站”在校内运转良好,但郑昊冉还是发现了问题:每年都有寒暑假,同学们在假期里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呢?还有,怎样才能让“心灵驿站”在校外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思考,郑昊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在保留现有“心灵驿站”的基础上,每个班再成立一个校外“心灵驿站”,也是28个,成员不变。“这样,‘心灵驿站’的服务时间就没有空白点,并且,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郑昊冉说。
目前,这校外的28个“心灵驿站”,主要在寒暑假期间对各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辅导功课,并建立了“爱心书屋”,组织引导留守儿童进行阅读。往往一放假,郑昊冉和“心灵驿站”的成员就把家里的图书集中到一处,安排留守儿童前来阅读。郑昊冉说:“李校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每次放假前,他都会安排学校图书馆将馆藏图书分发到各个驿站,增加‘爱心书屋’的图书总量。”除此之外,郑昊冉还通过多种途径,邀请专业人士给留守儿童带来法制讲座、灾害应急讲座或组织小规模的演出等。随着校外“心灵驿站”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郑昊冉和他的“心灵驿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校内校外一共56个“心灵驿站”,让郑昊冉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忙碌。对此,他表示并没有什么,但也坦承,升入八年级后,学习压力确实在不断增大,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地挤时间。
记者问郑昊冉有没有被人误解过,他说有过,有一次自己和小伙伴好心地准备帮老年人搬东西,却被误认为是一群小混混浑水摸鱼地要偷东西。“那还会坚持下去吗?”记者问。“当然会的。误解总会有,不过我们做的都是好事,又有那么多好伙伴陪着我。我不会放弃。”郑昊冉说,“以后要做成怎样我不知道,我只希望56个‘心灵驿站’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能帮助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