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脑力运动进行到底
2014-04-29李剑
脑力运动,缘于兴趣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倪梓强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教育机构举办教育成果观摩会的消息。那是一个脑力开发培训的观摩会,前去观摩的倪梓强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倪梓强抱着尝试的态度参加了“全脑记忆特训”培训班,没想到,从此他与脑力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短短8天的时间里,倪梓强便学会了定位记忆法、思维导图的运用、对数字信息和文字信息的处理等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并对脑力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入门很简单,但是倪梓强坦言,“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其实很难”。当时的他年龄小,遇到困难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然而倪梓强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挫折,而在于我们怎么面对它”。他尝试着在训练节奏、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上加以调整,寻找新的突破点,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倪梓强成功走出了“瓶颈期”,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2009年10月,第十八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在广州举行,倪梓强参加了这次比赛。一开始,比赛并不顺利,“初出茅庐”的他甚至是来到赛场后才首次接触到详细的比赛规则。他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沉着应战,总成绩名列小学组第四名,首战告捷。此后,倪梓强连续4年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取得了8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
不同于其他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的选手,倪梓强的训练方式也很不“一般”。好多选手都是各类培训机构、记忆协会等组织的团队的一员,相比倪梓强,他们的训练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更有利的条件、更充足的时间,而倪梓强一直都是一个人在训练。倪梓强不愿耽误正常的学习生活,他往往是利用放学后写完作业后的时间或周末时间进行训练,每次训练也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倪梓强说,脑力训练能让自己更专注于一件事情,而坚持则是他的“制胜法宝”。他表示如果有时间,自己肯定会将脑力运动作为爱好坚持下去。
此外,倪梓强也想要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脑力运动爱好者分享自己的心得:“这几年下来,能够连续好几年跟我一起比赛(注:世界脑力锦标赛)的人非常少,我特别希望与我同龄的选手能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队伍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不管成绩怎么样,坚持,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最强大脑,展露光芒
2013年,江苏卫视计划推出一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成绩不凡的倪梓强接到了栏目组的盛情邀请。为了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倪梓强参加了节目。
倪梓强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是“双胞胎连连看”——栏目组从全国各地招募了32对同卵双胞胎,每一对双胞胎的长相都十分相似。舞台上的座位设置为8行8列,每对双胞胎都相邻而坐,倪梓强有180秒的记忆时间。随后,这32对双胞胎便进行“乾坤大挪移”,随机调换位置。倪梓强用了16分钟的时间将他们的位置记下,再背对他们,一一报出了每对双胞胎的坐标。尽管期间有些波折,但倪梓强最后还是顺利通过了这一高难度的挑战,并轻松通过了评委的加试考验,他也因此被网友称为“人脸识别器”“雷达少年”。而他的沉着冷静、自信大方也给在场的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委陶子更是戏称“战乱的时候,他都可以拆炸弹了”。
倪梓强成功入选《最强大脑》中国战队,他与德国对手于尔根将要挑战的项目是最强道具——3D《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记忆。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需要记住其中的800个人物和70个牲畜的样貌、形态和位置,并在15秒之内圈出指定人物或牲畜在沙盘中的位置,而每一个人物和动物的表情、动作的细节都不尽相同。在三轮比拼中,倪梓强反应敏捷,定位准确,甚至在题目只出示了图片的一角时,便能准确地指出图片中人物或牲畜所在的位置,以2∶1的成绩击败了对手,为中国战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和《最强大脑》节目的录制带给倪梓强的更多的快乐在于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最强大脑》2014年3月28日的节目里,第一个出场的德国科学家鲍里斯,就是倪梓强的老朋友。鲍里斯每年都会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二人相识已久,这次在中国相见,倪梓强十分高兴。他也和曾经的对手于尔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两人常常通过电子邮件互通消息。倪梓强会告诉他一些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和他聊一聊自己学校里的事情;于尔根也乐于和倪梓强分享一些自己在德国的故事。此外,倪梓强不仅在节目中与许多老朋友再次相逢,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对他而言,这是一件比上节目本身更值得高兴的事。
回归生活,保持节奏
镜头前的倪梓强所向披靡,是众人眼中的“最强大脑”,而回归生活的倪梓强却坦言:“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希望能保持自己的节奏,不希望太多外界的东西影响自己。”
当倪梓强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初露头角之时,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都曾经对当时年仅13岁的他进行专题采访和跟踪报道。随着参加比赛的次数越来越多,取得的成绩越来越优异,倪梓强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媒体所关注,他被冠上了如“记忆神童”“天才少年”之类的诸多称号,无形中有无数耀眼的光环在他的头顶闪耀,一片更为广阔也更加复杂的世界在他的面前徐徐展开。
然而,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和蜂拥而来的媒体采访,倪梓强始终从容淡定,他推掉了很多媒体的邀约,像往常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成名”对他而言,本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希望别人将我看作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大家对脑力运动了解得不多,才会觉得我有些特殊。其实我只是掌握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抓住了一些机会,坚持得久一些,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脑力运动的推广,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其中,它也可能像现在的体育运动一样被我们广为接受,会有这么一天的。”倪梓强真诚地说。
小学时的倪梓强就表现得十分出众,老师和父母都曾就是否要跳级的事情征询他的意见。在师长们看来,聪明优秀的倪梓强就这么按部就班地学习简直是一种“浪费”。然而,倪梓强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该学的东西还是要一点一点地去学,我不希望太快,想踏实一点,这才是正确的样子”。倪梓强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始终保持着自己正常的节奏。
此外,倪梓强还坚持着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怪癖”的原则,譬如:看电视只看纪录片,看书不看言情小说,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根本就与他的生活绝缘……倪梓强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可以为同班的小朋友讲故事了;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在读百科全书和各类历史读物;别的小朋友疯狂迷恋的动漫他却完全不了解,以至于现在,班里的同学都调侃他“没有童年”。但是这并不影响倪梓强和同学们的深厚友谊,和同龄人打成一片、经常开朗大笑的少年与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沉着应战的少年,都是倪梓强最真实的样貌。
“不忘初衷,不失信念,不悖原则,不留遗憾”——这是倪梓强一直坚守的信条。17岁的少年被外界贴上了诸多标签、赋予了种种荣耀,但他只是希望自己能一步步做好当下,慢慢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踏实地走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不过,倪梓强又笑着说:“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还是跟着时间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