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同业难卡
2014-04-29刘链
同业监管趋严的传闻已久,市场盛传的“9号文”并未现身,新的同业业务规范却不期而至。
5月16日,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下称“127号文”),银监会也在同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下称“140号文”),从文件措辞看,“规范”似乎有正本清源的监管意图;再从内容本身看,进一步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回归同业业务本质,而不是限制甚至压制其发展成为主旨。
与此前银监会发布的对信托业监管的“99号文”的严厉程度相比,市场此次完全可以松一口气了。与此前坊间流传却一直未见踪影的“9号文”相比,“127号文”比较温和,甚至被一些机构冠以“温柔版”的称号,与普遍预期相比,严厉程度大打折扣。
另一可以佐证的情形是,2013年3月“8号文”出台之后,曾引发银行股暴跌,而这次新的监管规范出台并未对市场造成轰动的影响。
随着“127号文”的出台,市场上的解读纷至沓来,无外乎“同业业务规模是否受影响”、“对银行资产负债和利润的影响”,以及“未来非标和标准化证券配置趋势的走势”等,当然,在分析“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一条时,绝大多数机构和媒体均认为主要针对兴业银行(601166.SH),至少对它的同业业务将产生重大的负面作用。
理由很简单,业内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超过此条规定的标准,其他银行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但事情果然如浮于表面的数据和明细生硬的规定那般简单吗?
致命一击言过其实
兴业银行在业内以同业业务闻名,其构筑的“银银平台”已颇具特色和规模,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物理网点缺乏的一种替代性存在。在借助此平台解决负债端资金来源,从而扩大资产规模实现业绩高增长的同时,此举也饱受指责和诟病,以至于当“127号文”出台后,有观点认为此次新规将对兴业构成致命一击。
是否能构成致命一击现在无法定论,单就预期而言,市场对同业监管已充分预期。在“8号文”出台后,对同业监管可能出台的新政策,媒体已经报道了五六轮,市场传了六七轮,全市场对同业监管的预期已达到最坏的底线。
但监管层最终并未施以辣手,正式出台的同业新规比市场预期更加温柔,且非标资产得以正名,这对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业并非大的利空,至少是一视同仁地如释重负。
具体分析,“127号文”主要目的是厘清同业业务定义、规范会计核算、准确计量风险,非标的本质由此被还原,套利动机也被削弱。但最超出市场预期的一点是,非标投资没有被禁止,同业投资仍可投非标。这对长期精耕细作于同业业务的兴业而言,其业务优势不会在一夜之间被削弱,可能会有业务结构和技术手段的调整,但这只是监管层业务规范的应有之意,并非针对兴业一家所为。
本着“法不溯及既往”的精神,“存量业务维持原状,但到期不得续做”的规定,对同业盘子较大的兴业来说,无需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处理存量业务,现在只需对照规定在增量上做文章。这也体现了监管方向的调整,由原先的试图堵非标,到如今的非标得以正名且范围扩大并更明朗;对存量业务原先勒令及时整改,如今既往不咎,由堵到梳的监管理念改变一览无余。
而区分结算性和非结算性同业资金,在数量设限的条款中都扣除了结算性同业资金,结合“140号文”,结算性同业也不属于本次限制的范围;原先对同业存款一刀切,如今区分结算性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为非结算性同业存款未来纳入存贷比埋下伏笔。这实质上是一种对银行存贷比的变相松绑。
此外,“127号文”的温柔之处还在于,同业借款期限由原先的一年放宽至三年,未约束同业投资期限;取消对所有非银机构融出资金的比例限制;没有对非标投资总规模设限。而对单一机构融出不超过一级资本50%的比例,几乎不会被触及,融入不超过总负债的1/3,只有极少机构会触及,对于同业结算平台强大的兴业银行来说,也不会触及。
总体来看,“127号文”的监管思路是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资本收益管理,根据存量业务基础,不同类型银行业务策略调整侧重点会有差异。具体表现在:自营非标存量占比较高的银行(如兴业银行、民生银行),非标业务主要由理财资金对接,自营业务增速会显著放缓;自营非标存量占比较低的银行(以国有银行为主),以前非标业务保守是由于不愿钻政策空子,如今非标业务已经被正名,一些资本较为充裕或有资本补充计划的银行可能会加大非标资产的配置力度。
那么,“127号文”是否会促使各家银行大幅增加标准化债券的配置呢?在监管引导的前提下,可能会促使商业银行适度增加标准化债券的配置,但是配置的主力主要来自理财资金,而不是同业自营资金。理财资金的配置需求主要为了稀释非标资产占比,以满足非标资产占比不得超过35%的监管要求,从而帮助理财资金更好地承接非标资产。
但是,有机构认为,标准化债券的配置力度很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因为在耗费同样资本的情况下,非标资产比信用债券更有吸引力,因为前者还可以为银行带来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其他综合收益,标准化信用债券仅仅是一次性认购交易,没有其他综合收益。
既然如此,资本紧张的银行(如非标存量占比较高的银行)如果没法配置非标资产,同样也无能力增持标准化债券;资本充裕的银行(如四大国有银行)标准化债券占比原来就很高,如果再配置可能更倾向于正名之后的非标资产。为了腾挪资本,甚至有可能还会将一部分低收益的标准化债券置换成非标资产(同业投资)。
综合分析“127号文”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判断:首先,非标不会显著减少,对社会融资总量影响有限;其次,银行对标准化债券配置增量很可能低于预期;第三,监管新规等同于变相松绑存贷比的约束。
综观“127号文”的规定,非但不能得出监管层有意卡兴业银行的结论,相反,在新规的诸多方面,兴业银行在同业业务的利益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障。“127号文”体现的监管思想和意图不是去压制社会融资,而是统一标准、公平竞争、阳光运作;传统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同业投资给予正名。
同业未到山穷水尽
近几年,市场中似乎有一股刻意看空银行股的力量历久不散,从房地产和平台贷危机到资产质量风险,从信用风险爆发到同业监管收紧,似乎都有其影子的存在。兴业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优秀代表,也不能幸免。
2013年以来,随着整个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经济增长继续放缓,银行业绩增速逐渐放缓。一季度,兴业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33.63亿元,同比增长21.74%;年化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25%以上,净利润增长率虽较2013年年末有所提高,但与2013年一季度32.44%的增长率相比,降幅已达10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对此解释为,公司2014年总的策略就是更加稳健,不会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强调“算账”做业务,更强调资本回报。整个资产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业务模式从过去的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的方向去发展、去转型,更追求ROE的相对稳定,不追求绝对额的增长速度。虽然未来利润增长压力日益凸显,甚至增速可能出现下滑,但2014年总体经营业绩将保持稳定,股东回报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因此,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复杂的监管环境,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以及同业监管趋紧的多重挑战,前几年银行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目前银行所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在转型上下功夫,更注重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增长的速度。
关于兴业银行的一季报,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其存款下降非常厉害,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
据了解,受益于企金条线化改革,兴业银行2012年和2013年存款取得高速增长,两年存款增长了61.3%,相比之下,其他同类型上市银行的存款增长约为30%。虽然一季度存款有所下滑,但近年来存款增速仍是明显领先同业,同时存贷比为65.79%,仍处于同业较低水平。
兴业银行高管认为,存款下降主要是根据年初制定的经营策略,公司主动放缓业务发展速度和节奏,主动放缓狭义的存款规模增长;更加强调优化负债结构、控制负债成本和广义资金管理规模的整体增长,强调顺应客户资金管理需求和利率市场化趋势,基于支付结算服务和资金管理服务的“双轮驱动”,在合理控制负债成本的同时做大资金管理规模、优化负债结构,实现多元化筹资与现代化支付结算的联动提升。
另外,2013年年末“冲高”的短期不稳定的客户存款出现回落,也加剧了存款降幅。虽然一季度存款规模有所下滑,但是存款稳定性逐步增强,客户基础进一步夯实,存款成本也控制在合理水平。
实际上,从3月下旬开始,兴业银行存款已出现明显回升势头,预计2014年存款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一季度公司出现的存款短期回调以及净息差环比收窄的情况,在二季度都会有较大的改善。
如今银行同业业务已成为众矢之的,在监管环境风声鹤唳,其他银行也在发力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单就同业业务而言,兴业银行也远未到山穷水尽之时。根据2013年中报的数据,兴业银行银银平台上线客户347家,柜面互通合作银行网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联网上线银行181家,连接网点超过2.3万个,累计办理银银平台结算547.97万笔,同比增长43%,累计结算金额6961.74亿元,同比增长40.29%。代理109家村镇银行接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新上线8家村镇银行,累计已签约、上线88家商业银行。而截至2013年底,银银平台连接的物理网点将近3万个,年交易总额达1.32万亿元。2013年一年新增上线银行近30家,签约100多家。
上述数据表明,尽管在同业监管已经较为严格的2013年,兴业银行银银平台仍在稳步有序的发展,未来银银平台的网点数,还会持续增长。
首先是这些已经签约上线的客户,其自身下属的网点数在增长,其次,潜在的与兴业洽谈签约的地方银行也在增加。监管层把城商行牢牢地控制在当地不让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加上村镇银行的蓬勃发展,为兴业构建这张平台大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网点数越多,客户黏性也越大,行业壁垒越高,护城河也越深,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先发优势形成的良性循环,造成客户的严重依赖,一旦中小银行机构加入平台大网,则很难摆脱其吸引力,这就是银银平台规模优势的威力之所在。
兴业银行已经通过这个银银平台,凭借相对稳定低廉的同业资金,在同业市场中借短配长,左右逢源,不断创新,找到更多赚钱的机会。高速公路网络已经构建,虽然短期有所波动,但借助强大的创新基因,兴业完全有能力实现更多的盈利。
事实上,近几年,兴业银行一直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金融市场业务到绿色金融,其都力争做到“坚持相关业务全面进入同业第一梯队目标”。而从大的经营策略上看,为适应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这几年兴业一直在努力打造大投行、大资管,由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方向发展转型。
早在2005年,兴业就提出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用投行的方式考虑对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这几年的布局,目前已初见成效,其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承销和资产托管等业务都在市场上名列前茅。在资产管理方面,兴业成立了资产管理部、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各类金融牌照已基本齐全,资管大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截至一季度末,各类资产管理规模为1.22万亿元,已达到表内资产规模的1/3。
近年来,兴业银行一方面坚持大投行、大资管的经营策略,一方面努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快速的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47.36亿元,较初上市的2007年增长12.5倍,复合增长率为54%,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7年的8.29%提升至22.63%。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继续同比增长34%,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3.09%,其中由投行、资管等新兴业务带动的托管类业务收入与咨询顾问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0%和31%,依靠服务能力提升的支付结算类收入同比增长67%。
在此次“127号文”落地之前,兴业对同业业务监管升级已有充分预期,虽然同业占比最高的兴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灵活的创新机制并不会改变。
目前,兴业银行已将线下银银平台线上开放化,并推出掌柜钱包T+0货币基金产品,其中吸引行外资金占比50%,行外客户数量占比70%。3月27日,兴业上线了直销银行平台,首批可投资三类产品,分别为银行理财、代销基金、定期存款。区别于民生银行,兴业的互联网平台是其线下泛资管业务的线上延伸,重在以其资产定价能力提高理财收益来带动负债,未来逐渐向理财托管、财富管理、产品代销等中间业务转型。而这与兴业确定的泛资管、投行化的发展经营方向相契合。
一机构则直言不讳:透过现象看本质,兴业银行不管是赖以发家的地产战略,还是当前的同业模式,都是外在表现形式,背后深层次所展现的是兴业银行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外在形式都可以改变,所不变也是最可贵的是兴业银行市场化和创新的基因,这确保了兴业银行在任何市场环境中总能获取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