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2014-04-29林松立
每年都有很多亿万富翁和成功人士的自传出版,他们的经历彼此相似: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诞生了成功人士。我们总是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是什么个性,他们的才智如何,他们的生活方式怎样,或者他们是否拥有某种天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智商完全不重要,很多诺奖得主的智商还不到130,重要的是实用智商。天赋和才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后天储备——而后天储备,需要有很合适的土壤与机遇,以及当你遇到它们时,你能付出艰辛的努力。
俗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
曲棍球运动员的故事
马尔科姆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加拿大曲棍球运动员的故事。加拿大一个心理学家发现,曲棍球运动员出生于1-3月份占了40%,而出生于10-12月份的仅占10%。难道是1-3月份有什么魔力在里面?当然没有。而道理也很简单。
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这意味着,生日是1月2日的小孩,将会比生日是12月31日的整整大上一年。这个年龄正是发育的青春期,12个月的差距会给他们成长中的体质造成巨大的影响——显然1-3月出生的小孩在同等条件同等天赋下,被选中的概率远大于10-12月出生的。
一旦被选中进入曲棍球巡回赛,意味他会拥有更优秀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一个赛季50到75次的出场机会,而不是像“社区联赛”一样,一个赛季只有20次的出场机会,他的比赛时间增加了两到三倍。起初,他的优势或许并不明显,但只要他是一块好料子,通过良好的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他就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优秀者。当他13岁或者14岁的时候,他就很可能被选进加拿大曲棍球联赛,从这里,他将走进更为顶尖的联赛。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拥有一定的禀赋和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的起跑线并不一样。站在大众面前的成功人士,好像完全凭借他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总有潜在的优势、非凡的机遇和文化传统令他们获益,使得他们更努力的学习或者工作,使得他们的世界与众不同。
10000个小时的标准
我们潜意识里总认为,比如象棋、围棋以及小提琴演奏大师这类的职业,一定是天赋带给他们成功。是这样么?
当读大学二年级的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自己的软件公司之前,他已经无间断地编写了七年的程序,远远超过10000个小时。
莫扎特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直到21岁的时候,莫扎特才创作了被世人公认为杰作的作品。之前他已经被训练了远远超过10000个小时。
1964年披头士乐队登陆美国,不久风靡全美进而风靡全球。然而世人不知的是,披头士乐队原先只是英国利物浦当地一个混混团队,后来五次被汉堡邀请在俱乐部演出。这五次演出,第一次演出106夜,每夜演出时间往往超过5个小时;第二次演出92场;第三次演出48场在1964年取得重大突破以前,他们已经演出了1200场。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针对小提琴演奏家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公认演奏很优秀的演奏者,练习时间都超过了10000个小时;而演奏只能称为还比较优秀的,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而只能做个音乐老师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这就是后来大家比较公认的成功需要10000个小时标准的来源。
一个人的技能要想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个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10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个小时,或者是10年的练习时间。长时间的练习能让大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保证一个人成为专家。
10000个小时就能接近大师级别?没错。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但可千万别逼着小孩坚持到10000个小时——绝大多数小孩会被逼疯的,仅有个别的会类似美国虎妈取得成功。
因为10000个小时会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如果不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如果你不坚持,就不可能达到。你需要有好的父母,他们能鼓励你支持你;你不能太贫穷;你还需要一点天赋,练习中不断地取得小进步,才能激励自己持续下去;你还要有好的机遇。事实上,大部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他们都需要一些特别的安排,例如进入曲棍球联赛的全明星球队,或者是有某种特别的机遇。
不可否认,盖茨、莫扎特、列侬确实才华卓著,然而,他们人生的真正差异,在于他们非比寻常的机遇。如果没有汉堡之行,披头士乐队的人生轨迹将大为不同;如果没有多次巧遇编程的机会,盖茨更大的可能只是一个优秀的编程人员。
IQ与实用智商的区别
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的IQ指数,是一个叫特曼的美国心理学家发明的。他的观点是: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IQ。很多名牌大学,以及很多高科技公司,比如Google,依然深信IQ越高的人就越有成功的潜力。当然,我们不会傻到IQ越高就越成功——比爱因斯坦IQ高的人比比皆是,比他成功的却没有。
普通人的IQ在100左右,低于这个数,就很难考上大学了;而要上名牌大学的话,差不多要115以上。IQ在130以上,就是高智商了——爱因斯坦的IQ是150。而特曼四处去寻找IQ在140以上的中小学生——他还真找到了1470个IQ在140-200之间的。在他眼里,这些人当然都是天才了。但是令特曼纳闷的是,这些人最后的表现,跟IQ在100-130之间的人表现完全一样,里面也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学家——有两个IQ为130而没有被特曼选中入选,反倒在几十年后获得诺奖。
特曼失望透顶。别忘了,这些IQ在140-200之间的中小学生,如果你在他们五六岁的时候遇见了他们,你一定会被他们的好奇心、敏捷的思维和焕发的才华所折服。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实用智商。这更像是一个程序上的概念:它指的是你应该怎样去做一件事情,和你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能否提供这种行为的合理解释并无必然联系。它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它不是解释自我的能力,它是一种让你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并且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IQ和实用智商并不相交。你也许拥有很高的分析推理智商,但实用智商却可能比较低;或者你拥有高的实用智商,但分析推理智商却偏低;但如果二者都很高,那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幸运儿。
仅仅问那些成功人士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够的,换言之,我们只有知道他们来自何处,才能真正揭示为什么有的人没有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成功了。
如同高考结束后的一条段子所说,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们,要多多联系那些落榜的同学,因为毕业后要到他们的公司去打工。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只要略有点经商头脑,又敢闯敢拼,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这里以赚钱多少来衡量成功)。当一个读书郎还在经历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研究生再三年时,那些初中毕业的就出去闯社会的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温州人对这条段子会特别认同,因为温州有着更浓厚的经商氛围和环境,更容易在商界里混出名堂来。
生物学家经常讲生物体的“环境适应学”。森林里长得最高的一棵橡树,之所以能够长得最高,不仅仅因为其种子最坚硬,还因为没有别的树木遮蔽它的阳光,因为树木周围的土壤肥沃而深厚;当这棵树还是幼苗的时候,没有野兔咬啃它的树皮,也没有伐木工人在它还没长成参天大树之时来砍伐。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一粒坚硬的种子,但我们是否知道照耀它的阳光,知道它们植根的土壤,知道它们能够幸运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遭遇?
巴菲特能够成功,还得益于他没有早死,他没有在五六十年代跟其他嬉皮士年轻人一样吸毒然后染上艾滋病。他更从不融资做股票——他要是融资做股票的话,美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那些股灾,绝对要把他的资产清零。投资股票的成功也并不需要高智商。巴菲特经常说,如果做投资拼得是IQ的话,他早就失业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华尔街那些高智商的人士却常做傻事。阿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是傻子,傻子是那些干傻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