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的CPI意味什么

2014-04-29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14年39期

CPI这两年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因为它没怎么涨。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关注总是多于物价下跌,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相反,除了恶性通胀时期外,通缩比通胀带来的后果更糟糕。

9月份CPI同比增长1.6%,比8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的CPI水平居然比美国、日本还低,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普遍而言,发展中国家的CPI都会比发达国家高。如今的美国和日本都还对通缩有所担心,中国这么低的CPI就更值得担忧了。

通胀和通缩就如一个恶魔的两个侧面,我们都不想见到它。历史上,中国驯服通胀的能力显然要强于通缩。除了上世纪90年代初,2003年、2007年和2011年的通胀都只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1997年开始的通缩则持续了四五年。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驯服通胀无外乎在经济的滑轮里扔点沙子,做破坏性的坏事当然容易;克服通缩则要把经济滑轮中的细小沙粒去除,自然困难得多。

当然,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只要央行开着直升机撒钞票,通缩轻松化解。但你有撒钞票的权利,民众也有不使用的自由,把撒的钞票垫枕头底下,通缩不会有任何变化。金融危机后,欧美央行不知撒了多少钞票,对通缩也于事无补,可见通缩更难对付。

不少人认为,物价走低,房价下跌,这对大众不是有利嘛。因为原来买不起房的人,现在可能买得起了;现在也能比原来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因为它们价格上升更慢了。

这一逻辑暗含着一个假定,当物价上涨放慢、房价下跌时,人们的收入没有变化。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CPI的下降是人们收入缩水,总需求下降的结果。这样,买不起房子的人由于收入下降还是买不起,人们能买到的商品可能比以前更少。

一旦形成物价继续下行的预期,情况会更糟糕。人们会推迟消费,企业会推迟投资,因为在未来再消费和投资成本更低,经济将受到进一步打压。

如果你背了一屁股债买了房,你的状况就不妙了。你每月仍要还过去那么多钱,但你的收入缩水了,而且以实际水平衡量的还款额变相增加了。当然,债权人则获益了,他们收到与过去等额的还款,物价却比过去低了。

食品是必需品,它的价格往往更多体现供给方面的变化。如果考虑剔除食品价格的CPI,能更准确的反映经济需求的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的非食品CPI都较为稳定,但最近几个月明显下降,9月非食品CPI同比仅增长1.3%,是201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所以,1.6%的CPI体现出的是经济需求的极度疲弱。三季度工业、投资和消费增速都有大幅的下降印证了这一点。

有观点认为,现在经济增速是不太好,但就业没有压力,说明中国的经济质量提高了。中国就业有没有压力,恐怕只有上帝知道,我们每年只能看到几个残缺不全的就业统计数据。

至少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通胀率和失业率成反比。中国如此低的通胀,居然没有失业?看看欧洲这样的通胀水平,失业率却能到10%。

通缩还意味着,经济面临的实际利率无形增大。社会融资成本高是最近关注较多的问题,一些企业的贷款利率动辄20%以上。2014年以来,名义无风险利率在下降,比如5年期国债收益率比年初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但CPI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如果预期通胀也同样幅度下降),就意味着实际无风险利率反而可能在上升。这就等于变相加息,现在低迷的经济环境如何承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