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如何不重演
2014-04-29
“影子银行”失控拉高M2增速,央行却力所不及;银行同业业务尽情狂欢之时,高利率阴影挥之不去。若无有效破解之道,钱荒之魔随时伺机而动。
2013年,银行业的大事件非“钱荒”莫属,即发生于当年6月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并由此导致的货币市场利率持续高企。这一危机甚至在12月末又有重演之势。时过境迁,市场对于“钱荒”的解读仍存分歧,甚至有观点将其解读为金融危机的前兆。
1月中下旬,央行陆续公布了2013年底的有关金融数据,M2同比增长13.6%,基础货币同比7.4%,这再一次表明,基础货币总量其实是得到合理控制的,导致M2过快增长的是货币派生环节。
M2基本上能够代表金融机构的负债端(货币总量,主要是各类存款),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效, 却要看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是否投放至有效的领域。资产端与负债端的逻辑结合点在于,资产端的运用实质上就是货币派生行为(也就是负债端增长的行为),M2的增长意味着货币在快速派生,而货币投向则暗示了货币由何种渠道派生。
分析2013年以来的数据,我们发现基础货币同比增速较低,上半年最高月份也仅为13%(6月),未超M2的既定目标(13%),12月末甚至压缩至7.4%。所以,导致M2过快增长的因素只能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自2011年底见底后逐步回升,2013年5月创出了4.18的新高,11月再度达到了4.15的高位,12月末有所回落,至4.08,但与历史数据比较仍是较高水平。
实际上,央行在基础货币增速的管控上较为得力,而货币派生过快、货币乘数过高是M2增速失控的主要原因。因此,分析货币乘数(及其背后的货币派生渠道)成为剖析央行货币政策逻辑的核心。
M2失控源于影子银行
分析金融统计数据,基本可判定导致货币派生过快的因素是“影子银行”,也就是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绕道投放贷款。一段时期以来,这块业务未得规范,央行也没有权限监管银行这种业务,基本处于监管真空,结果是它对央行控制M2增速造成干扰。
货币派生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特征,这类机构吸收一般存款并用以投放信用的行为,都能派生货币。存款货币银行用自有资金(主要是吸收一般存款,与代客理财资金、同业存款相区别)投放信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投放贷款、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通过同业业务绕道投放贷款(我们暂简称为贷款、债券、绕道贷款)等。我们将这三类统称为广义信贷,其中前两类的总额央行均有公布,第三类其实就是银行自有资金投非标资产等,藏匿于信托贷款等类型之中,没有精确数据。利用货币银行学原理,可通过测算捕捉绕道贷款的蜘丝马迹。
用广义信贷和M2、M0等指标,可以推算出货币乘数。而目前已知货币乘数、M0、M2,则可倒算出广义信贷。再用广义信贷数据减去投放贷款、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数据,则可大致得到“通过同业业务绕道投放贷款(绕道贷款)” 数据。
从估测结果来看,2013年年初绕道贷款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3月末超过5万亿元,4-6月在4万亿元以上。央行借6月流动性危机惩戒银行后,下半年其总额迅速下降,降至3万亿元以内。绕道贷款占广义信贷比例年初为4%以上,而后升至5%-6%,下半年则逐渐降至4%以下,有所收敛。12月末则有所反弹,接近4万亿元。
大致掌握了派生货币的“影子银行”总量后,可以简单验证其是否干扰了M2增速。
首先从绕道贷款同比增速来看,4-5月同比增速达到35%左右,十分惊人,这可能是拉高货币乘数的主要原因。6月流动性危机后同比增速下降甚至一度为负增长,但10-11月同比增速又达到30%左右,12月再创新高42%。而这期间,贷款与债券两类总额的同比增幅均保持在16%上下,十分平稳,不至于导致货币派生过快。事实上,贷款与债券的总额均在央行精确管控范围内,不大可能失控。
如果再将绕道贷款同比增幅与货币乘数叠加来看,两者明显正相关,因此,绕道贷款同比高增长是意外拉高货币乘数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办法是将M2总量分解为基础货币、贷款+债券、绕道贷款三大项,然后,分别计算三项的同比增量结构(就是计算2013年三大项各自的同比增量,分别占同期M2同比增量的比重)。数据显示,2013年1月绕道贷款增量占比达到16%,2月有所下降,但3-5月增量占比又有8%-9%。下半年明显收敛。因此,绕道贷款对M2的同比增幅有较明显拉动作用。
我们还注意到,2012年绕道贷款增量占比较高,主要是2011年基数较低的原因。
此外,也可大致验证一下绕道贷款的估测是否符合直观认识。我们提取了16家上市银行全部同业资产(存放同业、拆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项)占总资产比例,形成季度时间序列,再与“绕道贷款/广义信贷”叠加,能够观测到两个指标的变化方向基本同步,在趋势上具有合理性。
因此,绕道贷款成为央行控制M2同比增速的心病。央行可以管控信贷总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也有监管职能,但无权监管同业业务,更不可能控制其总量,因此导致M2失控。在这一局势下,央行只能直接拒绝提供流动性支持(这是收缩基础货币的手段),或者运用价格手段强行收缩银行在同业业务上的杠杆水平(这是收缩影子银行货币派生幅度的手段),控制影子银行总量,在上述手段效果不足时还不得不收缩新增信贷量,从而控制M2增速。
从数据上看,央行这一目标已经达到,M2增速12月回落至13.6%,其中基础货币同比增速回落至7.4%(主要是12月收缩的,11月还有10.7%),货币乘数回落至4.08。尤其是12月收缩基础货币的力度可谓较大。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高企的利率,信贷额度下降,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伤害。因此,央行最着急的事情是:有关部门赶紧管好“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减轻其调控M2增长的压力,为下一步宽松货币腾出空间。
求解流动性偏紧顽疾
从近年经验看,在一年内M2先松后收,M2同比增速逐月下降的背景下,往往容易导致流动性偏紧。尤其是央行采取措施治理“影子银行”时,更会导致利率脉冲式上窜。
最为典型的就是2011年和2013年。2011年,央行整顿票据融资市场乱象,最终导致浙江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2013年下半年,央行控制M2增速,一方面抬高货币市场利率以遏制影子银行膨胀,另一方面也压缩了信贷等常规融资手段,以控制派生环节,这也反映在12月信贷投放量低于预期。
从草根调研情况看,这直观表现为年底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变差,流动性紧张,经营困难。总之,收缩M2增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也较大。
而2012年利率水平并不低,但由于央行不存在大幅收缩M2增速的行为(M2增速前低后高),利率并未出现大幅波动,有利于银行流动性管理。
这表明决定流动性松紧的,未必是利率水平的绝对值高低,而是央行主动收缩M2的动作,使利率水平呈大幅波动,甚至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极端高值(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时代,带给银行的痛苦也未必是利率本身高低,而是利率的较大波动)。
展望2014年,预计央行会在近年调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增加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在年初便控制住M2增速,避免再次为治理“影子银行”而大动干戈(当然,这需要“影子银行”监管、政府融资渠道疏导等措施配合),为后续月份的货币政策腾出充分的空间。因此,治理影子银行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预计不会再次出现极端事件。利率水平有可能继续维持高位, 但只要不再出现超预期波动,就有助于缓解银行风险,修复其估值水平。
后期,我们依然会密切跟踪M2增量情况以及货币派生的结构,用以预判央行货币政策取向。若年中又出现影子银行(可能是新的形式,或者其他导致M2增量失控的因素)膨胀拉高M2增速的局面,则需要留意央行主动收缩所带来的影响。
在上述货币政策逻辑下,利率的下行只能取决于影子银行(绕道贷款)的治理效果。若影子银行总量得到控制,便能为央行货币政策从“稳中偏紧”回归“稳健”腾出空间。
但治本手段应是疏导地产、平台的融资渠道。影子银行背后的融资主体(借款人)主要是地产、平台,这类融资主体不计成本融资,导致金融市场扭曲,并对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任何从金融体系着手的影子银行治理,基本是治标之道,监管新规实施后,不排除出现新的监管规避方式(也就是新的影子银行形式), 挤出效应仍会存在,高利率局面难根本性扭转。
债券置换影子银行
解决平台融资问题最彻底的治本之道,在于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和财政投融资体制,这也已经纳入2014年政府的重点工作。在上述根治方案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的情况下,短期权宜之计,是通过发行债券(企业债、城投债或市政债)置换现有的高利短期债务,化解流动性风险。短期的重点,仍然是发行债券(企业债,城投债)置换现有负债,也就是央行所谓的“堵斜门,开正道”。
债务工具置换,化解的是流动性风险(相当于本金的借新还旧,且期限拉长,利率降低)。由于前期融资手段不合理,期限过短,导致所投市政项目未开始产生足够现金流,平台公司就需要偿还本金,这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如果我们相信政府“永续经营”的假设,那么债务本金是不需要彻底偿还的,只需要能够付息即可。在此,我们不妨对政府融资的付息能力作一个简单评估。
由于地方债务审计结果中缺乏期限数据,我们借助定期披露的城投债发行人财务数据。我们从WIND数据库中导出全部城债信息,共有997家发行人(平台公司),汇总其部分主要偿付能力指标。我们参照过往研究经验,设计了一个偿债能力指标为:偿债能力指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短期负债+主要长期负债×负债利率(其中,主要短期负债主要包括短期贷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主要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债券;负债利率假设为6%。财务数据采用2012年数据,因为更新的报表尚未完全公布)。
按此估算,997家发行人中,上述偿债能力指标低于70%的有276家,占27.7%。这276家发行人的主要长期负债总额超过4万亿元,占上述997家发行人主要负债总额比例为36.9%。而这276家发行人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又大多不乐观(很小的值,或为负),因此短期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甚至借新还息来延续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相信未发行债券的平台公司,情况只可能比上述公司更差。
因此,以债券置换现有的贷款(银行贷款或信托贷款),对缓解政府债务流动性压力有较大帮助。当然,对于部分过度负债,正常还息都存在困难的平台,仍然不排除发生信用事件的可能性。
当然,还须关注为置换债务而发行的城投债的购买方。如果仍然是由银行自营资金购买,那么不改变上述广义货币的总量(只是一部分“影子银行”置换成了银行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广义信贷总额不变,那么货币派生能力也不变)。如果新发债券仍由银行购买,则继续派生新的货币。因此,发展多元化投资机构也是控制M2总量或增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