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的奥秘
2014-04-29路易斯·慕依纽
为了证实那些自称拥有“超强第六感”的人的预测正确率,几年前,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库弗尔(Roger B.Culver)就对历史上占卜学家做的超过3000则预言进行了求证,结果发现其中有338个事件被预测成真,猜中率为11%。可普通人在看报纸的时候对于事件的预测猜中率比这都要高出9个百分点。是什么使得那些预测师失灵了呢?人体内真的存在着第六感吗?
2008年末,刚被任命为英国政府科学事务部长的保罗·德雷森(Paul Drayson),就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访谈中称,自己有预知事件的能力。但一年半后,德雷森事前大力支持、看好的英国工党却最终在大选中落败,让人怀疑他预知事件的能力到底有几分。尽管如此,他能够在媒体前公开谈论“第六感”这一勇敢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与德雷森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都认为自己从出生之日起就被上天赋予了特别的能力——遇事他们不需要思索就可以做出决定。他们凭直觉谈生意、凭感觉找伴侣,第六感会隐隐告诉他们事件的走向。这不禁引起研究者的好奇。
根据大脑的反应速度,研究者将思想进行了分类。速度最快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大脑自行做出的反应,比如刷牙、走路和开车。其次就是思想本身,指的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逻辑来做出理性的分析。第三种是反应速度最慢的、不含目的性的思考,因为缺少既定的目标,它也通常和无聊时的幻想有很大关联。这种思考一般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再三琢磨,每每斟酌思量时,都不会急于给出一个答案,只等待着那一瞬间的灵感。
这对于解决一些复杂、不求时效的问题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艺术创作。想象就是在连续的直觉中逐渐诞生,在文学、音乐和绘画这些没有明确时限的创作中,这种迟缓的灵感必不可少。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无数次地体验第一种类型的思考,即不假思索地自行做事,而后两种类型则因人因事而异了。谨言慎行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一点摩擦或犹豫会表现得很不自然,他们通常只在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上发表观点。那些经常凭直觉做事的人则主导了社交圈,他们很满意自己的表现,有信心面对社交过程中的一切突发事件,也非常乐于迎接挑战。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思考,就能更加理解胆小的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些做法,也能明白那些凭直觉做事的人偶尔出人意料的大胆举动。
英国著名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将5000英镑分给3个人:一位股票行家、一个4岁的女童和一名女占卜师,让他们用于炒股。一周后,三个人都在股票上赔了钱。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各自的成绩与其身份并不相符。4岁的小姑娘仅仅赔了11英镑,而在期权市场上思维敏锐的股票专家赔了178英镑,有着极强洞察力的女占卜师则亏了294英镑。其实通常情况下,那些自认为拥有超强第六感的人反而会经常出错。耶鲁大学的谢恩·弗雷德里克教授(Shane Frederick)完成的一项实验就证实了这一观点。教授给他的学生们出了3道逻辑题,答对的同学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并且都推翻了自己大脑所反应出来的第一个答案。此外,答错的同学都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自信,认为题目很简单。
但不管怎样,很多与理性有关的事情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得清的。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美国著名科学家罗杰姆·伯特·威斯纳(Jerome Bert Wiesner,1915-1994),在很多年里都一直强调:“很多问题是很难用理性解决的,因为其本身太过复杂。有时起作用的恰恰是一瞬的灵感。”
不少人坚信自己有超绝、敏锐的第六感,然而却没有人预测到美国9.11事件和印尼海啸的发生,哪怕这些事件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毁掉了无数家庭的幸福。1964年,美国知名魔术师詹姆斯·兰迪(James Randi)准备了1000美元,计划赠予真正拥有超自然感知能力的人。随着年份的增加,到今天,这笔钱已经积累到了100万美元。
有时让我们相信第六感的是偶然。就好比,面对一个已经知道树底下都藏了什么东西的人,你不可能向他证明他的第六感不强。而我们大多数常人是不会去深究“第六感”背后的数学概率的,只会感叹“第六感”的神奇、“机缘巧合”的玄妙,再加上媒体夸张的报道,人们会认为自己真的有着特异功能。
亲爱的读者,也许你此刻会问,兰迪找到了那个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有着超自然感知能力的人吗?答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件事仍没有下文。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