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初探
2014-04-29李荣
李荣
摘 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做了界定、对数学教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做了分析,然后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内涵做了梳理,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育;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领域向着新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上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建设新课程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事实上,将信息技术引入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是困难重重,美好的构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内涵方面进行分析梳理。
一、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
1.传统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如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先进设备结合科学的方法,对文字、图像、声音、音像等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并加以利用的一种技术之和。
2.现代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时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機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二、信息化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将计算机对文字、符号、动画或声音视觉调配处理功能合理引入教学过程,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取长补短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科目,枯燥难懂,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能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三、教育信息化下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论依据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曾提出“经验之塔”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各种感觉器官初步形成认知能力,并通过行为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而通过视听途径得到的是让人产生具有“亲切感”的间接代替经验,通过思考理解又得到间接的抽象经验。它强调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包括有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参考资料的使用,同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也可以获得知识。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强调对真实情境的创设,并把真实的情境创设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当之无愧的有效工具。信息技术为真实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帮助。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内涵
1.数学教育中的两个原则
(1)“数学化”原则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数学化是指人们对所处客观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改造重塑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来分析说明客观存在的现象及问题,并对此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
(2)“再创造”原则
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倡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信息技术可揭示教育中的数学美
打开电脑,或多或少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一些奇妙的与数学有关的东西。神奇的数字,美轮美奂的几何图形,建筑物的对称设计……这些处处存在着一种数学美。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些精彩的三维动画,还有一些活灵活现的视觉效果将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清晰具体地呈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3.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价值追求
现如今大多数的授课模式仍是以学生在校集中学习听课为主,教学内容和时间上有很大的统一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灵活整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共享资源、方便及时交流互动;而且丰富了教学形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性,使知识互动,主观能动性加强,使学习更加人性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辅导者、协助者。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媒体并不完全冲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使现代与传统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能力,自觉努力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找出最佳途径,使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美与课堂教学.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1.
[2]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