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4-04-29张长贵
张长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3-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探究。这样阻碍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挥,也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创设和谐环境,为学生设“疑”发“ 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勇气倍增,毫无顾忌的敢于提问。如在讲物理“平面镜成像”时,让学生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就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很自然地提出“为什么映在湖底的柳树是倒立的呢?”“为什么我离镜子越远,看上去像就变小了?”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探究的果。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让他们了解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指导下靠近真理的,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牛顿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为例,提出问题从而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是被教堂内摆动的吊灯所吸引而产生疑问,进而探究出摆的等时性原理。
当然,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了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在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好问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引导其进行深入地探索,大胆创新,激发其提问的热情,让他们品尝质疑的乐趣。
二、培養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想“疑”乐“ 问”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负担。
1.引导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一些有趣的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疑问就会随之而来。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利用几个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覆杯实验时,学生会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了?瓶子吞蛋时,提出:是什么把鸡蛋压入瓶中的?把放在火上的易拉罐再放入水中时,是什么把它压瘪的?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2.启发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问
物理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息息相关。教师可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前一天的天气预报,通过讨论天气预报,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雨、风、霜?他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春天,走近丁香树时浓浓的花香问什么会扑鼻而来?夏天,草叶上的水珠从何而来?秋天,落叶为何会随风飘舞?冬天,玻璃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其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俗语并提出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会有月亮?为什么镜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中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三、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疑”必“问”
对学生提问,要抓住时机,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时机的提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对引入课题、理解事物概念和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并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图片、音像实物等,给学生必要的体验,但这还远远不够。在教过程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增加学生的体验,效果会更佳。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课本插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在讲力的作用时,让学生手拍桌子,学生根据亲身体验提问:收为什么会疼?在流体压强与流速中,引导学生沿纸条上方吹气,从而提出:纸条为什么会飘起来?通过分析知道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如:引导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认真读书,仔细思考,从教材中寻找疑点,发现问题;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发现并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后复习,整理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通过提问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无疑而问”,二是“不思就问”。
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才是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