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和我们在一起的专家们
2014-04-29
崔玉涛
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的新生儿科主任,有着20余年的儿科临床工作经验,在新生儿科监护领域是公认的资深专家儿科医生崔玉涛现在担心的不是大家看育儿书太少,而是看得太多或者看得不对。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育儿书并不是给家长写的,或者上面的标准其实是给专业人士参考用的平均值、平衡量,他担心如果家长过度去比较这些标准,就会焦虑或者盲目骄傲,而这两种心态对孩子的个体健康一点都没有好处。
“家长需要个体化地来为孩子制订健康计划,定时到医院与保健科医生交流,让他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议。”
方素珍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书推广人,《儿童文学作家》杂志主编
来自台湾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为本刊绘本发烧友做主题讲座“花婆婆带你走进绘本的世界”,并接受专访。“给孩子读一本好书,就是为他撒下了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然后住进一个小精灵;撒下的种子越多,住进来的小精灵就越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智慧小精灵,以后在人生路上遇到酸甜苦辣、生离死别等各种问题,孩子心中的智慧小精灵就会跟他对话,帮助他下牌。”
“我要做一件让世界更美事,我要做一名播撒‘阅读‘智慧种子的花婆婆。”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是培养全球公民的第一步。
Rosemarie T. Truglio
芝麻街工作室教育研究和拓展部门负责课程和内容方向的高级副总裁Rosemarie T. Truglio 博士一直在将孩子们培养为全球公民的芝麻街工作室工作,这次她和我们澄清了究竟什么是全球公民。她说 :“我们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部分,现在世界越来越小,大家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密切,所以才有了全球公民这样的提法。”对于培养之道,她也给出了明确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其次是帮助孩子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这能使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人,包括相貌和肤色的不同。
王应麟
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教授。出身于中医儿科名医世家,有近50年的临床经验,为第四代传人,家中三代在京城有“小儿王”的美誉这位中医大家、小儿王对儿童健康的观点是 :每个季节都有孩子容易患上的疾病,不要想着马上把病治好就行了,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平时的保健和饮食均衡上。他强调孩子既不能吃过于高热、高脂、高蛋白的东西,也不要吃太凉太寒的东西。他认为顺应自然的养育方式是最好的:“我主张养育孩子粗茶淡饭,让生活平平静静。”
张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女人担当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多重社会角色。女人把自己搞定了,就把男人和孩子搞定了。”作为妇产科医生,张羽一向认为生育对女性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她也是一个被养育孩子治愈了洁癖的医生妈妈。她说女性在养育过程中还能被治愈很多,比如暴躁、不够宽容等等。她如此说 :“也许生孩子会耽误工作,耽误晋升,但是这个生命历程不可替代,它能增加女性的内涵,也能增加了一个人内心的积累和宽广。”
“每一天要有切实可行的健康规划才能将我们对孩子生长和发育的期望落实 :每一天该给孩子吃什么,该为孩子做什么,一定要做到。定期做好监测和评估,及时进行调控和干预。”
蒋竞雄博士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她家的全年健康计划,家庭成员都需要进行比较简单的健康评估和监测。监测内容一是体重,二是饮食。BMI 的动态监测反应健康最为直观。“我们家里的人,都在定期地监测体重,只要有时间的话,每天监测,晨起监测体重。孩子在成长,一般一两个月,不超过三个月就要监测一次身高。”而饮食不过量,则是她认为必须要坚持的原则。“我在监测身高,发现孩子每单位时间里身高增长的速度比较快的时候,蛋白质的食物(比方说肉、蛋、奶)是略微有所增加。在他身高不再长了以后,这些蛋白质食物,就会往下降一点,这样就不需要吃那样多,以保持健康的体重为最终的目的。”
李建茹
曾任北京安定医院的主管心理师,《父母必读》杂志教育问与答专栏特约专家“健康的夫妻关系不仅能给孩子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也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处理关系。”
在健康的概念里,有包含着健康的人际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能不焦虑地育儿?心理治疗专家李建茹的建议是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把养育当成一场学习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着做家务、做饭、亲自照顾孩子,会和孩子玩。当能力增长时,压力就会降低。能处理的问题越多,焦虑就会减少。”而对于夫妻关系,她明确地提出 :“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是家庭关系的最底线!”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