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2014-04-29高振庆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开发职业教育课程

【摘要】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重要载体,课程开发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本文详细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课程开发中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课程开发的程序等内容,以期为中职院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2-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来看,该类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岗位分布具有特定性理工科类专业更是如此。为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中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有效结合岗位技能要求来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实施常常是以课程为载体,因此,课程开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相对滞后

从目前的中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采取“2+1”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理论学习为主,本学习阶段所有学习内容均由学校制定和实施,第3年到企业一线定岗实践教学则以企业为主,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是以企业职工的身份到企业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着较大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顶岗实践类课程开发不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践需要,加上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性,导致学校教学实施中课程建设无法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去开发,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较少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开发常常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并且每年专业教师均到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而中职院校缺乏相应的条件,因此很多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仍然以文化课程为主,专业技能课程为为辅,对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实践性课程开发数量严重不足,并且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又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明显增长。

(三)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未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是我国产业转型中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在当前高职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1],但是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并未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在内,这与我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部分中职毕业生还存在着综合素质培养偏弱的情况,例如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同事以及老员工相处较难,很容易出现摩擦等,但是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较少。

二、影响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也是职业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所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目前中职教育中,由于生源数量的变化以及学生对于升学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定位不够准确的现象。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我市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均定位于参加高考升入高层次的院校,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必然造成课程开发方向的偏差。

(二)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的开放教育,同时也是为满足企业需要的岗前职业培训教育。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与设置时应当以企业需要为前提,根据岗位以及岗位群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技能要求去开发相应的课程,进而达到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社会需求也是影响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当前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在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学习能力,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状况,所以学生学习个性化需要是影响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知识储备非常有限,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着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小的现象,所以在课程开发中,要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不要过难,文化课与专业课以易懂知识点为宜,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反复强化,便于学生熟練掌握。在课程讲授中,同一门课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与内容,满足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学习需要。

三、中职院校课程开发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相长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教学相长原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达到教师教学与自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在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要方便教师教学组织,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有前瞻性,要能够切实的做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

学生职业能力是指毕业后能够胜任某一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毕业后赖以生存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术专业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从业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由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操作性岗位,所以课程开发要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为满足这一目标,课程开发中应当首先明确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明确胜任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基础,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

(三)实践为主的原则

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外,应当开设独立的实践性课程,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性课程内容不应当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性试验或者重复性演示,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独立性,授课内容应当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基础。但是在实践性课程或者授课内容设计与开发中,要防止走入专门针对某一工作岗位设计的误区,而应当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内容要体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并且实践课程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实践性课程作为综合实训内容来安排。

四、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所稳定从事的某一项工作,而这项工作是其获得生活资源的唯一途径。职业岗位是指人们从事的某一项具体工作,如教师岗位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进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一般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时,常常是将工作性质或者工作过程相近的一大类岗位作为一个岗位群来分析,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培养的分目标,根据分目标来确定课程开发的方向。

(二)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详细分析哪些课程的开发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的目标。一般某项职业岗位能力由3-5门核心课程来完成,而核心课程的开设则需要2-3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在职业核心课程之外,应当安排3-4们拓展课程,由此便形成了具体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结构的设计

当确定主要的课程门类之后,接下来便是确定不同课程的开课顺序与授课学时。从中等职业院校现行课程结构来说,一般文化课先行开设,其后是专业基础课,再次是专业核心课程,最后是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从课程设置比例上来看,文化课程总学时一般占到总课时的40-45%,核心课程30%左右,拓展课程占15%,动态性专业课占10-15%[3]。以上只是对中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具体开发中还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地区的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张吉立.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2013,1:97-99.

[2]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2,4:107-109.

[3]张吉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立市场需求“联动机制”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8):28-29.

作者简介:

高振庆(1965-),山东蓬莱人,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开发职业教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