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梵志油画蒸出了天价“馒头案”

2014-04-29王永贵

收藏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梵志协和医院芬奇

王永贵

2013年10月5日,苏富比亚洲四十周年拍卖晚会上,曾梵志的油画《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42亿元)的价格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个人纪录。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如此高的市场价格成交,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在拍卖成交后短短十天时间内,新闻报道中到处是记者探寻的目光,处处伴随着好奇与质疑。在曾梵志个人的历史上,2013年书写了几个关键词:香港、苏富比、秋拍、1亿8000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在瞬间竟然如此火爆?

为了搞清楚曾梵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画家,连日来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看了他许多的油画图片,对其创作终于理出了一条脉络。曾梵志首先是一个现代派画家,偶尔也运用后现代手法进行创作,此次天价拍出的《最后的晚餐》,就属于后现代的表现手法。

艺术品的天价,与艺术家无关。艺术品拍卖的二级市场,是收藏家与资本角逐的战场。在这场世纪之巅的紫禁城对决中,艺术家只是一只“下蛋的鸡”,资本市场利用他下的这个“蛋”,导演了一场奢华的收藏盛宴。

行文至此,我想起2005年的一部电影《无极》,当初看过之后,现在脑子里却没有半点儿踪影,印象极深的倒是一位网友制作的滑稽、无厘头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那位网络制作者,瞬间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接着又成为新闻追逐的主角。这部网络短片是一部用后现代手法,以戏仿的方式创作的影视评论。作者高超的影片剪辑技巧,立意新颖的评论主题,一时间点击率在各大网站居高不下。

这边,网民狂热地议论,那边,大导演陈凯歌坐不住了。陈凯歌声称要动用法律武器,誓死捍卫自己作品的完整权。而评论者被金钱权势所吓倒,立刻向大导演赔礼道歉。对于这一事件,在笔者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道歉,这只是正常的影视评论而已,即使诉讼,对方也未必占得便宜。对于这场“馒头”的公案,双方最后以草草收兵了事。

术业有专攻,即使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只不过是给资本打工的包工头。而陈凯歌的长项是娱乐大众,他显然对后现代文学评论是陌生的。不然,也不会扬言动用法律武器,即使是小学生写观后感,不也要抄袭故事情节么?

所谓的影视评论“侵权”,纯粹是无稽之谈。评论曾梵志的油画,插入当年的一段公案,是想向读者解释,什么是后现代的创作模式。此次,曾梵志被拍卖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同样的手段创作的一幅大型油画。

在写关于曾梵志的文章之前,笔者采访了一位职业画家——南方某高校壁画硕士生导师。我问:“你对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怎么看?”他说:“他把达·芬奇的画作改成这样,就是达·芬奇看完也要哭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的创意,来自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发明家、医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和作家等。他的天赋比同时代的人都高,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大型的宗教壁画,表现的是基督耶稣被捕前,和门徒们最后晚宴诀别的场面,这幅画至今保留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里。达·芬奇的构图巧妙、独具匠心,画面上的厅堂与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

壁画在人物的布局上,一反围坐饭桌的方式,把耶稣安排在画面中央。当基督耶稣宣布,在他的门徒中,有人已经出卖了他的时候,门徒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动作与表情。达·芬奇的人物心理把握得十分精准: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等。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几百年来,通过各种印刷品的传播,早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就这样一幅人类经典之作,遭到了中国画家曾梵志的篡改。在同为壁画家的眼中,达·芬奇要是看到他泣血之结晶,遭到后人如此的篡改,看完他肯定会哭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画作长达4米,高2.2米,是他“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单幅画作,也属“面具系列”最成熟的作品。此画由比利时尤伦斯男爵夫妇收藏至今,直到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和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创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同样以“恶搞”的方式,戏仿了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以“恶搞”的方式戏仿经典名作,曾梵志绝对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20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也曾“恶搞”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给迷人的少妇蒙娜丽莎,硬是活生生地安上了两撇小胡子。更有甚者,曾经在某个口腔医院的广告上,蒙娜丽莎的门牙被搞得鲜血淋漓。

按照传统的著作权法律,艺术家享有作品的著作权、署名权、出版权,以及作品的完整权。由于绘画作品的特殊性,其他画家“恶搞”著名的绘画,并不是在原作上破坏,而是在复制的原作形式上,进行某些内容的篡改,并不构成对原画作的侵权。更何况遭受篡改的名作,一般都属于人类共有财产,作者或者早已逝去,“恶搞者”并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曾梵志“恶搞”名作《最后的晚餐》,初始创意并不是来自于他本人。那是曾梵志在学生时代,学校食堂的一次文艺晚会中,所有的灯光被关闭之后,当再次亮起的时候,舞台上出现了一幕:一排学生的课桌后面,十几个学生形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场景。

在这次演出当中,十几个学生的表演,是一次戏仿的行为艺术。正是因为这次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行为艺术,给曾梵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素材后来经过发酵,才成为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画作。

达·芬奇的画作,表现的是宗教题材的背叛,而曾梵志的画作,表现的是一个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画家在作品中,把经典的宗教人物,全部换成了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在桌子前吃着西瓜。

在作品的主题上,曾梵志同样表现了背叛的主题。红领巾代表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原作中的犹大在曾梵志的笔下,则换成了打着金色领带的人物。曾梵志曾经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八十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穿西装、打领带,无疑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信号,而墙壁上的中国书法,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在创作手法上,这幅画融合现代派,以及后现代绘画的技法。金色的领带、红色的西瓜、传统的书法,这些具有符号性意义的物品,在画面中无疑具有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象征性的文化史,阴阳八卦、梅兰竹菊、山水鞍马等,这些文化符号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而戏仿则成为这幅画后现代主义的特殊表现方式。

隐喻与象征,是现代派艺术常用的手法。然而,在曾梵志的笔下,还有大量的暗示、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同时他结合各种西方现代理论,形成各种具有现代表现手法的画作。到目前为止,曾梵志的画作共创作了四个系列:最早的“协和医院系列”、中期数量巨大的“面具系列”、“面具之后系列”,到目前的“乱笔系列”。

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部分画作画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分画于2007年前后。一件1992年创作的《协和医院(三联画)》,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120万元创下了画家当年作品拍卖的最高价,这也是曾梵志的作品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在2007年,这幅《协和医院(三联画)》又在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拍下了276.4万英镑的纪录(折合人民币4146万元),引发了人们对曾梵志早期经典作品的收藏狂热。

这幅《协和医院(三联画)》,画面中的人物是医院中的医患群体。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都市里的医院,是最为紧张忙碌的地方,焦虑、紧张、压抑、期待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写照,这幅三联画的主题正是表现了期待的主题。

曾梵志在“协和医院系列”中,选材投向医院的每一个角落:病房、手术室、走廊中躺倒的病人,在画面中各种期待的目光,都投向画面之外的医生。医生是神圣的,医生是病人的希望,通过观看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使我们读到了生存的渴望。

在曾梵志早期的画作中,尤其是“协和医院”的第一个系列之后,他又画了一些肉,开始是简单的肉,没有人,后来又把一些肉和人混在了一起,人和肉躺在一起,肉在下面,人躺在上面。按照画家本人的说法,他觉得人的皮肤,有时候和肉的颜色很像。有时候,肉的后面会有一条人的腿出来,还有那些肉被砍掉的东西,这些凌乱的东西放在一起。在他那幅《铁钩上的肉》中,被劈开的生猪肉,一半一半地挂在铁钩上。这幅画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初看使人觉得只是新鲜的肉,但背后都是通过暴力手段,把猪屠宰后挂在铁钩上的。在这幅画面中,你既能体会到红色暴力的张力,又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把生命和暴力联系到一起,就够成了眼前的画面。

生命与暴力,是曾梵志画作中的一个主题。在他后期的画作中,这种主题在不断地延续着。比如战场上堵枪眼的黄继光、凌空飞翔跃入水中的人体、双手掩面的西装男子等,画面中都充满了红色。红色调有血和暴力的影子,红色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目前,在曾梵志所有画作中,数量巨大的当属“面具系列”。如果说,“协和医院系列”表现的是生命的欲望,而“面具系列”则体现了人性。在“面具系列”的一百多幅油画中,他画了大量人物肖像,在每一张面孔上,都有一个白色的面具。在这里,“面具”成为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人性的复杂;在这里,画家也有意识地运用了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理论,把它表现在了人物的刻画上。

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提出了人格构成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人的精神活动当中,包括人的欲望、冲动、思维、幻觉、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人的个体意识的不同层面发生和进行。

关于人的意识,他又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犹如不同层面的地壳一样,成为精神的三个层次。意识,即人的自觉,凡是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都是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够召唤到清醒意识当中的部分,它的作用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起到“检查”作用的“防火墙”。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就是被前意识所控制。潜意识无法通过前意识的隔离,也就无法进入意识的领域;潜意识,又叫做无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而又没有被人们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由于潜意识构成了人的本能,以及和本能相关的各种欲望,所以,潜意识代表着人类更深层的、更隐秘的、更原始的、更根本的心理能力。由于潜意识更加原始,也更加野蛮,和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并不相容,也正是这种东西,才能够成为驱动人的心理力量。

所以,由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人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的各种行为,使得人在社会性的表现上,体现出各种复杂的行为,而画家正是应用了这一理论,绘制了大量的油画。曾梵志通过画笔,表现出中国当代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比如有一幅穿灰色西装的男子,双手插入裤袋,面色铁青,而脖子和面具后面的面孔,则表现得血脉张。人的真实心理活动的本我,被面具所掩盖,体现出了画面上人的双面性。

曾梵志的“乱笔系列”更为难懂,他在画面的背景纸上,画有大量的“乱笔”。“乱笔”的每一个线条,都能够显现出四维的空间,在画面上,长、宽、高再加上线条弹性张力所体现的时间性,构成了画面的“四维空间”。

在“乱笔系列”中,既有风景画,也有大量的人物画,风景画一般较容易理解,人物画中,画家通过萦绕在人面之上的“乱笔”,把人物紧张、激愤、压抑等心理活动体现了出来。

据介绍,“乱笔系列”表面上看,有些杂乱无章,但是这些萦绕在画面之上的“乱笔”,需要极高的写实能力。也就是说,这种画需要画家极高的写实技巧,画面上的每一条“乱笔”的线条,都要体现出空间光线的变化。如果画家写实功力不够,整个画面很可能就是“一团糟”。

(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梵志协和医院芬奇
吃饭喝水伤身体?吃饭喝汤养生?快看看协和医院的标准答案
东方雨虹建筑修缮对标“协和医院”全域赋能
诗二首(其一)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达·芬奇 下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农工党唐山市协和医院支委会为贫困老人捐赠助听器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拜访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