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2014-04-29熊景杨
熊景杨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而陶瓷绘画虽是一种造型艺术,但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重要的关联。
一、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共同点
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他们产生的共同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语言文字,它是借用语言文字述说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记录、调整、夸张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上的阐述。当人们不自觉的把有意义的劳动以及大自然的情景以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再添入艺术语言,进而成了文学。
细分析陶瓷绘画艺术也起源于语言文字,最早的文字是以最原始的造字图形来表达其意,被称之“象形字”,象形字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述说人们的意图,图画性质虽不那么强,但它有象征性的意义。因为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随着历史沧桑的变革,慢慢地语言文字从象形文字中脱颖而出,演变成如今的语言文字。而图形也随着漫长的写实阶段,使象形的图文越来越生动,朝着有塑造形象的方向发展,演变成如今的含有艺术性的造型图案。陶瓷绘画也正是造型语言的一个门类,与中国传统绘画紧密相连,因此说它们产生的共同点是相似的。
二、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一切物资生活和历史演变,文学可以用语言形式去广泛表达,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被称之时间艺术,而陶瓷艺术可借用文学艺术对历史以及自然界夸张述说,以想象空间用造型加以艺术形式来展现,因此被称之空间艺术。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绘画空间上,空间艺术往往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夸张并从中找到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他相抗衡。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加以统一。时间是历史的演变过程,它可突破空间的限制,因此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成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素材。
三、文学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自陶画产生以来,那些活生生的陶画造型,与自然界的动物几乎相似,最初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地陶画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演变,先民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原始的写实图形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有意识的“虚”与“实” 的形象开始产生,文学中的典故、神话、诗歌溶于画中。这也是文明发展轨迹中,影响后来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更何况比绘画艺术发展早的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众多文学艺术素材成了陶瓷绘画艺术的选材基地,使陶艺家们从文学的素材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启示!如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其素材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就得到广泛应用。还有诗歌,无论是屈原的悲歌,还是李白的豪放,以及杜甫的落泊,他们的诗句在陶瓷艺术家们的笔下也得到很好的再现。神话也是如此,如《麻姑献寿》、《天女散花》、《西游记》、《洛神斌》等等,就连有些陶瓷的造型都与文学诗歌有关,如玉壶春瓶,就是由“玉壶先春”诗句而命名。因此,把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称之为姊妹艺术是不过分的。
陶瓷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艺术种类不同,但在本质上二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可互通的,通过相互借鉴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来感动欣赏者。清末民国初,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这些文人墨客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的瓷画艺术中国画味极浓,文化品位极深。刘雨岑的花鸟作品“百千寒雀下空庭 小集树梢语晚晴”就是很好地应用了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为点缀。程意亭的“疏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陶瓷花鸟画也是如此,在空白处应用了宋代诗人方九功《菊花》里的一段诗句来点题,使作品融入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幅自己配诗的作品“踈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在构图上别具匠心;报喜鸟停栖枝杆红叶间形成“点”,以枝杆十字交叉形成“线”,菊叶设在其间形成“面”;再以菊花衬于其下形成烘托,此作品点、线、面俱到。作品工整细腻,构图考究,显示画家善于经营位置的艺术功力。画风质朴、清雅、细腻,画中诗句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他的文化底蕴神气活现地好像从书本融入画中,文学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形成了动人的故事。让观画者既欣赏了花鸟绘画艺术,又欣赏了名诗绝句,展示了创作意图,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师之手笔。但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画卷,其难度巨大。如特大型陶瓷瓷板画《清明上河图》,它浓缩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超长画卷。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廊、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看完全画犹如读完了一部文学小说。
四、自我修养是画者的根基
之所以名家作品能有这么丰富的文学品味,与他们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因此说,作为画者文化修养是前题。陶瓷绘画虽是造型艺术,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象型而描绘,而是为了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却是抽象的,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便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事物的塑造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脑海里有着一定的文学修养,一旦被某种场景打动时,你的文化素养就会冲击你的大脑神经系统,创作灵感就会随之产生,创作才会得心应手,已有的文化学识就会在创作当中显现,作品才有欣赏价值。《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此话告诉人们;人在学习文学中是需要刻苦努力的,这样才能取得文学上的成功。正如一块玉,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有可能变成美玉,否则只会是一块没有光彩的石头一样,毫不起眼。这句话对于绘画者尤为恰当。否则那只能是画型而型,象没光彩的石头,毫不起眼。说白了即使有再高超的绘画技能,忽视各方面文化的熏陶,画出来的东西肯定缺乏品味,画得再多,也只能是“画匠”之笔。有句话说得好:“文学作品是人们心中的风景”。也就是说绘画作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质,他的脑神经自然会联想文学中比喻夸张的景象,便能很好地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融入画作中去,感情化的形象语言在画面中就会体现出来,绘画作品便成了形象的文学,凝固了的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在赞叹艺术技巧高超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美感的冲击力。不起眼的陶瓷画作它只能告诉你:去奋发努力吧,好的陶瓷画作它也会告诉你:成功在于学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