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精英追捧的“野孩子”
2014-04-29
邓茗文发自北京编辑_王众
这个女孩不简单,四年级从武汉转学到北京,曾获“春蕾杯”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凭自己努力考上了北京十一学校;高二时去美国爱荷华州做了一年国际交换生,不仅学业优秀,回国后还出版了《体验美国中学教育》一书;高中毕业申请到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哈弗福德(Haverford College)上大学,大二时出版了第二本书《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现在正在策划自己的成衣品牌、帮助准留学生润色文书、酝酿出第三本书……
她思维活跃、创意迭出,在国内的人人网、豆瓣网上是个小红人,在国外校园里享有“思想领袖”的美誉;她的性格魅力,使她在国外的很多场合只需很短时间,就能与大家相处融洽,并能赢得对方的喜爱。这个女孩儿,是怎样长成的?带着疑惑,《留学》和她的父亲王东华聊了聊。
王家有三宝:
识字、日记、英语好
王东华是国内有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这个荣誉的源头其实在他外公那里。王东华有一个教私塾的外公,在外公的培养下,他很小就能识字、阅读、写日记。从早教中获益的他,把这套理念延续到了他女儿身上。在他的训练下,女儿两岁半开始阅读,三岁半写日记。由于识字早,王逅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父亲的要求下坚持写日记,到高中毕业她已积累了将近200万字的写作量。每天坚持写日记,对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正是王东华坚持每天温和地敦促和认真批改,才使得女儿养成了这个让她终身受益的习惯。
父亲在教育上的坚持让女儿受益。王逅逅小学四年级从武汉到了北京,之前没有学过外语,而北京的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外语成绩的落后使得王逅逅一度很恐惧英语,但王东华并没有任孩子在苦恼中挣扎或草率地把她送去英语补习班,而是花了两周时间研究英语学习的规律,摸索出一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每天早晚半小时听录音背课文。方法虽简单,但难在坚持。为了贯彻这套方法,王东华以身作则,每天坚持提醒女儿,雷打不动,即便出差,也不忘准时电话提醒。很快,王逅逅的英语成绩就有了起色。到初一时,她已经把新概念英语二三四都背完了,成了班里的英语牛人,英语老师都允许她不用听课。
回想起当年的经历,王逅逅仍觉得不轻松:“刚开始我天天哭,看到复读机就恼火,但是我爸没有丝毫让步。我记得那时,如果我想带同学回家,同学都得等我背完英语才能跟我玩。当时真觉得我爸真他妈是恶魔。可是当我刚来到美国,在交换的高中里待了一个月,有一天有个同学忽然跑过来跟我说:Are you from China? I thought you were from Valley!(Valley是美国一所公立高中,全称West Valley High School)时,我忽然很感谢他。我感谢他没有让我跟着老师学,而是跟着标准的磁带,也感谢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耐心地等着我流着眼泪拧着他的大腿不情愿地按着复读机背文章。”
爸爸是最好的榜样
王逅逅两三岁时,王东华开始写他的成名作《发现母亲》。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完成了一天的写作任务后,王东华都要带着女儿到长江大堤走上一两个小时。那时候的女儿被爸爸当成最好的交流对象。他像面对一个老朋友那样,和女儿分享自己这一天研究的东西、读到的故事、思考的心得,有时甚至是自己内心的焦灼。在近六年的创作时间里,女儿一直都是他最好的分享心得的听众。现在想起来,他觉得正是当年在长江大堤上的分享,为女儿铺下了成长的“底肥”,让她自由奔放,却不失规矩,让她雄心勃勃,却不会迷失方向。
王东华是个善于钻研的人,尤其是在有关女儿的事情上。王逅逅小升初时,学校要求每个孩子都要选择一个体育项目。王东华根据女儿的特点为她选择了跳绳。开始时,女儿只能1分钟跳100多下;经过训练,提高到每分钟130下,但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就再也提不高了。王东华认为,这不是简单重复就能提高的事,一定是有窍门。经过观察和分析,他发现绳子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速度,当绳子在头顶10公分的情况下速度最快。通过改变绳子的长度,王逅逅的跳绳速度一下子蹿到了每分钟180下。王东华继续钻研后发现,当逅逅将手伸直,用手腕来摇绳子时,速度最快。如此一来,她的成绩一下子又突破到每分钟200下。
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既有巧劲又有韧劲,这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让王逅逅形成了不怕挫折,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的信念和自信。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这么年轻,我全身是劲,我什么都想学,都想干,我能吃苦,还会有什么我办不到的事呢?”
留学不需要父母插手
王逅逅高一第一次参加国际游学以前,王东华夫妇从未有过让女儿出国留学的想法。“在我们从前的印象中,能够去留学的那一定是成绩非常出众,而且出身不凡的孩子。这种机会不是平常老百姓有机会的事情,”王东华对《留学》说,是女儿游学后不想回国的想法引起了夫妇俩对留学的关注,“后来有朋友告诉了我们一个国际交换生的途径,女儿准备准备就去了。”当然,费用方面也是留学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王东华笑称要“感谢北京房价”,从交换生到完成哈弗福德四年的学业所需的180万,“在从前完全不可想象,现在卖一套房能供两三个孩子出国了”。
一年的交换生体验,将自己对美国的理解运用得淋漓尽致,用王逅逅自己的话说,“当我坐上去往美国的飞机,我整个人就切换到美国模式。”在别的家长担心孩子的社会融入问题时,王逅逅已经向父母宣称美国才是自己的“主场”。交换生经历结束后,留学美国已经在王逅逅的心中扎了根。
在许多父母为帮助孩子出国留学费尽心思时,王逅逅却反对父母插手留学申请的事。王东华原本也想给女儿找个留学中介,但女儿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而且以她的外语水平和国内外的人脉,完全有能力自己搞定。王东华回忆,尽管担心,但好在学校为国际部配了两名有多年美国名校招生经验的老师,其中一位还是在康奈尔大学有20年经验的前招生官。
当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位招生官太过严格,不会对他们申请大学产生帮助时,王逅逅却抓住机会与老师充分交流,在其指导下认真地进行申请大学的每一步准备。王逅逅不算学霸,ACT30分(满分36分),雅思7.5分(总分9分),而且她热爱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这位康奈尔前招生官,认为她更适合去文理学院学习,尽管她最想去的是耶鲁大学;后来,王逅逅收到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就来自哈弗福德文理学院,而耶鲁则发来拒信。
中国是家乡,美国才是主场
王东华告诉《留学》,王逅逅是一个非常有冲劲儿的“野孩子”,总是愿意主动出击,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结交新朋友,她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新局面。
在王逅逅第一本书《体验美国中学教育》的“家与痛苦”一文中,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在失去新鲜感的交流生活中找到乐趣,她计划去好友所在的一所只提供AP课程的高中—Central Academy选课,这所学校在美国非常有名。但因为这所学校距离她的住所非常远,必须由寄宿家庭接送或者坐附近学校往返Central的校车,但寄宿家庭不愿意接送,而校车也拒绝载她。尽管她为了说服美国妈妈而特意带她去参观了Central,带她见了自己非常喜欢的老师,尔后与美国妈妈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判”;尽管她请求所在学校的主任帮助她联系附近学校的校车;尽管她尝试联系公交公司,确认是否有公交车可以载她过去,但最后这些都没能奏效。
“但你知道吗?我仍然自信满满,我觉得我不可能去不了。这是一个人的世界,只要有人就有机会……”她在书中这样写道。为了达到目的,她差点冒着与寄宿家庭关系永久毁灭的风险,想到更换寄宿家庭。这个想法让她的好友感到震惊。最后,事件以她正要向寄宿家庭摊牌时,美国妈妈告诉她已经找到一辆可以载她去Central的公交车而结束。在那篇文章里王逅逅一直在说,“在人的世界里,我不相信有我办不到的事。”
对于如何把握美国人的心理,王逅逅给她父亲讲过这样一次经历。当时她作为一个游学团的领队老师,带着学生在纽约游览。由于学生没有到齐,旅游大巴不得不停在一条街道上等待。然而,纽约不允许旅游大巴随意在街道上长时间停留,巡街的黑人警察正好巡查到这辆大巴,很有可能要求他们立马开走。逅逅下车与警察交涉,轻易化解了这个难题。
她告诉父亲,纽约是一个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的地方,这个警察是一个有色人种,他很可能因为不能做白人能做的工作,领着不高的薪水,内心充满不平衡。如果这时是一个白人下车与他交涉,结果只会是立马被轰走。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亚洲人,一个个子小小的女生,她用诚恳而稚气的语气把面临的问题告诉了这个人高马大的黑人警察,一下就勾起了他的同情心。经过王逅逅的交涉,警察允诺这辆大巴可以在这里一直停留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回到车里。
“你的幽默、自嘲、智慧和勇气,足以让你站在世界的最前列。你是一个世界级的人物,我非常乐意用我所有的资源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这是王逅逅参加完美国一位议员举办的派对后,收到的一封来自新朋友的电子邮件。这个聚会的出席者,大部分是美国的精英人士,包括美国原国务卿马歇尔的女儿。在这个聚会上,当王逅逅开始讲述自己在爱荷华州的打猎经历时,正在交谈的人们立马安静下来,开始饶有兴味地聆听,即便她们是一群比这个讲故事的女孩大四十岁的各界精英。
王逅逅的性格魅力远不是家庭教育可以教给她的,这需要她自己的积淀与思考。“刚到国外时,我尽量去模仿美国人的行为举止,努力想变成内心西方化的‘ABC,后来我发现,我只要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表达最中国的自己,才是融入美国社会的最好方式。”
至于逅逅用什么方法,屡试不爽地在美国用买小杯咖啡的钱得到大杯的咖啡,王东华并不好奇,重要的是,他的女儿完全不存在美国社会的融入问题。
精英教育始于做个平民
“逅逅认为自己特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但我还不敢下这样的结论。”王东华对《留学》说。不过,王逅逅如今的想法已与她父亲所说的略有不同。
在王逅逅考上著名的哈弗福德这所培养精英的文理学院后,出于仰慕,每次她回国都有很多家长把他们的孩子带过来见她,“我感觉他们见过我后都挺失望的,”王逅逅笑着说,“他们大概把我想象成了一个一本正经的标准精英。”而她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容易亲近、看上去甚至有点懒散的邻家女孩形象。据王逅逅说,在读哈弗福德之前,她原本不是这个样子。
那时,她在北京的著名高中上学,周围的人觉得她很牛,她也自视甚高,在人前摆弄些英文的东西就认为自己很精英,只和几个她瞧得上的人交往。在哈弗福德学习欧美文学的她,开始把许多描写美国底层人民的文学作品,当作了解这个国家和世界的窗口。在文理教育的影响下,她把向上看的眼光转换成向下看,再到与所有人平视,愿意与所有不期而遇的人随意地聊聊天,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文理学院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公司的管理层,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每个人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王逅逅说出了她对精英教育的理解。
王逅逅出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对她的期望,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嫁个好人家,有份高薪体面的工作。用王东华的话说,逅逅不那么“听话”,正是始于到哈弗福德上大学以后。虽然就读于美国培养精英贵族的学校,但却使王逅逅形成了更加“平民化”的思维方式。
“在这所学校里,其实有很多同学有上常青藤盟校的实力,没选择常青藤的原因是他们认为那里的‘精英教育只是用更好的‘模具培养人而已。那里的学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会从社会底层开始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只会变成一颗昂贵的‘钉子进入一个工厂,那种‘精英教育让人忽视了人生还有其他幸福的可能。其实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是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追求一个高薪的职业。”王逅逅把世俗定义的成功看作人生的选择之一,认为只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将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找到其价值。
“我不适合给任何人打工”
“我不适合给任何人打工,再好的机构也不适合。我只有为自己工作时,才能有更强的把控力。”用两个暑期分别在北京电视台、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后,还在念大三的王逅逅这样对父亲说。
这个被王东华称为“野孩子”的王逅逅,如今正在做一个自己的成衣品牌,她对女性时装内涵的理解恰恰“反时尚”:“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牌子,一些衣服,它们来自于身边人对于我们的启发,来自于惊鸿一瞥和回眸一笑?为什么我们的衣服,都要用大多数人没有的高细瘦身材来作标版,来主导我们对于时尚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通过人,对于人性的爱慕,和最深沉的感情,来表现最表面的东西?”
与父母的期望形成差别的,还包括婚恋和事业的发展。王东华夫妇希望将来女儿能找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丈夫,负责在事业上打拼,逅逅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女性角色就很好了;而王逅逅则希望在未来的家庭中,由她扮演主导角色,负责在外闯荡,而且另一半能够非常支持她。在学业和事业发展方向上,王东华希望女儿能读到博士,将来回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美国始终只是一个美漂;而王逅逅则认为美国才是她的“主场”,而等读到博士她已经26岁了,有很多想法已经来不及实现了,“读博士”只是她父母好面子的想法而已。
面对孩子逐步显形的一套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王东华也坦然接受,认为孩子早晚会经历这样一次“脱离母体”的过程,“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能从她身上满足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待。”
早期的家庭教育给了王逅逅认识世界的方法,比如识字、阅读、外语能力的快速突破,而王逅逅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则是通过这些方法,由外而内而得—由广泛阅读,经历国内外的学习、生活及与不同层次的人沟通交流,形成对世界的认识;由写日记和思考审视自我与周遭的世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判断。
家庭教育止步于方法和家庭所传导的价值观,未来的人生则要依靠孩子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对这一切的沉淀和反思才能得以拓展。家庭教育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授人以渔,为孩子插上翅膀,而非寄希望于造出一只能够高飞的风筝,用一根线管理孩子的人生方向。毕竟,当孩子一出生,TA就开启了属于这个独特个体的人生旅程。
拎客
哈弗福德文理学院
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是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学院,成立于1833年,位于美国东部小城哈弗福德(Haverford,PA),仅提供本科一种学位类型。
哈弗福德学院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占地200英亩,距离费城市中心13公里。邻近的往返火车站让交通更加便利,学生可以快速到达费城中心寻找实习机会或是享受大城市里的多元文化,通过参加更多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和阅历。
在“2014年USNews美国大学文理学院排名”中,哈弗福德学院排名第9;其平均录取率为22.8%;包括生活费的年平均总费用约为6万美元,学校提供国际学生奖学金;平均录取要求为托福100(雅思7.0),SAT 1980-2280(ACT 29-33);全校学生数量1,205人左右,国际学生比例约为4%。特色项目:4+1工程专业本硕连读:学生可以在哈弗福德学院完成4年本科,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再进入宾州大学继续学习1年,并获得硕士学位。
知名校友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盛集团的联合主席、摩根大通集团的首席风险官、哥伦比亚商学院的系主任等。语录TA说:
编辑:李梦梦 王楠
【1】“当看到某些学生心灵田园荒芜的时候,心灵被役使的时候,自然会感到我们的人格教育是有缺陷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未落到实处;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明显缩短;我希望‘让学生自由发展,但总体上多数学生可能还是未脱离那种类似教育生产线的培养模式;对这些我不能不表示遗憾和歉意。”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李培根卸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离任演说中,李培根离职报告中的19次述及遗憾之事遗憾一共有19处。
【2】“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上大学。我们必须鼓励求学的年轻人探寻其它路径。”
——英国女王次子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在一次报刊编辑年会期间发表讲话时近日评论英国教育制度之弊,表示,英国的教育制度认为过度倾向于将年轻人引导年轻人进入大学系统,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3】“我只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和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小天是我见过最单纯善良的人,很遗憾自己没能保护好她。感谢大家关心,只求以后可以正常牵手而行。祝大家幸福!”
——京东掌门人刘强东和“奶茶妹妹”章泽天传出忘年恋绯闻,更被网友拍到二人拥抱照,刘强东随后首度微博上公开二人恋情。二人在刘强东游学哥伦比亚大学时结实,网友戏称“都是留学惹的祸”。
【4】“没有目标,因为想追美国想都别想,我这辈子可能都看不到。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把耿丹学院做成中国私立大学的第一名或者前五名,我觉得就很好了。”
——俞敏洪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教育差距太大,不把美国大学作为耿丹学院的目标。
【5】“海外学生对英国教育的质量、研究以及我们的社群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是创新者和朋友。我们确信国际学生不是、也不应该被划分为移民之列。“
——谢菲尔德大学校长伯内特爵士对于海外学生被计入“净入境移民”(net immigration)人数的统计方式深感不满,发起“We Are International”计划支持国际学生,目前获得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等100家机构的支持。承认和奶茶妹妹章泽天的恋情,目前章泽天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交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