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仁华

2014-04-29

艺术沙龙 2014年1期
关键词:品评气韵理事

1952年生,安徽合肥人。现为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安徽省民盟书画院院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画 品

中国绘画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彩陶、壁画、帛画等发展至今,水墨丹青,博大斑斓,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已独立于世界画坛。中国画也是最早建立品评体系的画种,由于它独特的发展历程,其品评标准在不同的阶段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明出来。

先秦诸子将品评提高到了哲学高度,窥探到了宇宙间那深沉而神秘的境界。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庄子说:得意忘言,技进乎道。

淮南子说:谨毛而失貌。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摹写,更应当是一个画家内化感觉的外化表现,是以艺术家的精神“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一个艺术家应努力去破译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宇宙的永难揭开的秘密。古人所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描述,正高度概括出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接受。

中国最早一部关于绘画品评的著作是南朝谢赫的《画品》,他提出的“六法”,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理论。“气韵生动”之法是指绘画的主体——作者本身,满纸烟云乃是出于人的心。“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五法是关于物的,谈画法。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灵魂,是把对人本身的评判标准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也就是艺术家本身要有满腹烟云,方能吐露出“气韵生动”。绘画的品评,早在唐代就提出了“神、妙、能、逸”四格。《益州名画录》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把逸格的定义,定位于极其个性化的,而且特别把它从“精研于彩绘”这种工匠画中提出来。“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而妙格,“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而能格,“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因此中国绘画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人的视觉对外部世界感知后描绘出来的物体表现,而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完成人格修养的经过。视觉观察到的物象不能直接进入艺术表现层面,只有被意念筛选和同化了的视觉形象才能在艺术中存在,这种心灵的力量使世界根据自己的意念重新构建。

中国人一开始评画,就借助了对人的品评标准。孔子的“仁者乐山”,庄子的“得意忘言”,苏东坡的“身与竹化”,徐渭的“信手拈来自有神”,石涛的“不尽人情而尽情”,郑板桥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都将艺术的品格从琐碎的技巧升华到了写心中逸气、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高度。一旦人的气质败落,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告终。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上气守其神,中气和其物,底气逸其体,除浊守清,境自甘。万转千回,清空一气,纯是泪点,都无墨痕。道出清气来去无痕的人格,清空之气不为冗事所动,它自有一方净土。

猜你喜欢

品评气韵理事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本刊理事会理事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理事会员单位
探春理事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职业》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