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场霉菌中毒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体会
2014-04-29姚金水于宪沧
姚金水 于宪沧
2014年7月18日接到鹤岗市东山区某猪场发病的报告,经诊治是由于猪场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导致母猪腹泻流产,初生仔猪腹泻、虚弱、免疫力低下,加之注射器械针头不消毒交叉循环使用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仔猪死亡,猪场损失严重。将诊疗过程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发病经过
据调查,发病猪场一共饲养能繁母猪80余头,育肥猪500余头,2014年6月25日开始陆续发病。表现为母猪腹泻、个别流产;出生仔猪衰弱无力、腹泻、站立困难。经过本场兽医与兽医诊所诊断怀疑为伪狂犬病毒感染,但经过治疗无明显效果。陆续淘汰能繁母猪30余头,初生仔猪30余窝陆续死亡。经过了解得到信息,由于今年生猪价格过低,猪场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猪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春时采购了一批低价玉米,有发霉变质现象。本计划此批玉米主要用于饲喂育肥生猪的,但是由于猪场管理松散、猪场兽医以及饲养人员流动等原因,妊娠母猪也饲喂3个月有余的变质玉米,并且饲养人员在平时免疫治疗注射时也从来不注重兽医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注射器具各舍通用,一根针头打到报废为止。猪场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2 临床表现
经临床观察猪场圈舍环境卫生一般、生猪普遍有灰色腹泻,被毛粗乱,毛根部有出血点、斑或者类似跳蚤粪便样沉积物,大小如芝麻粒。大多数能繁母猪眼角有大量泪斑以及黑褐色结痂,第三眼睑有肿胀充血。个别育肥母猪阴户肿胀,类似发情变现,但无发情周期的变化。初生仔猪普遍虚弱无力,排灰色,白色、褐色稀便,皮肤苍白,弹性降低。脖颈处肿胀,肿胀边缘有淡黄绿色晕圈。
3 剖检变化
经剖检多只死亡仔猪普遍存在以下共性:胃肠空虚,胃内有少量凝乳块,胃壁微度水肿,肠黏膜轻度充血。肝脏形态正常,色淡、局部有黄染,有死亡瘀斑。胆囊萎缩、胆汁浓稠。其他胸腹腔器官无明显可见异常。剖开颈部肿胀部位,可见皮下大面积水肿,严重的局部组织肌肉坏死,水肿液略浑浊,有淡黄色、淡红色、淡黄绿色不等。剖开口腔及咽喉部,可见舌后部及舌根部表面有一层乳白色沉着物,剥离后可见局部有出血感染的迹象。颈部淋巴结有水肿轻度充血。
4临床诊断
经过采集血样送到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检验,排除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毒感染等情况。后经严格消毒等操作规程,选用对腹泻症状有很好疗效的抗生素(头孢噻呋钠)后初生仔猪逐渐痊愈。受客观条件影响而没有做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所以结合临床诊断为本次猪场疾病为生猪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继发细菌感染(注射器具不消毒,一针头多头猪注射)引起死亡。
5治疗措施
一是全群生猪立即停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脱霉制剂。
二是增加保肝利胆解毒药物,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葡萄糖、VC、电解多维、氨基酸复合制剂等。
三是针对初生仔猪腹泻选用敏感药物(头孢噻呋钠)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腹腔注射的方法补充一些能量液体,尽可能的减少死亡损失。
四是严格制定猪场生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特别是一定做到免疫注射消毒制度,一猪一针头、用后消毒保存。
6 病例体会
霉菌毒素是在田间、加工、饲喂以及储存过程中在谷物上生存的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产物,通过污染的饲料、垫料对动物造成危害,据报告世界上25%的谷物被霉菌毒素污染。霉菌毒素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动物采食量减少或拒食,改变饲料的营养成份含量从而改变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影响内分泌和外分泌系统,抑制免疫机能。有专家指出霉菌毒素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霉菌毒素在目前动物养殖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排在第二位,仅次于饲料问题。我国有关养猪专家提出“霉菌毒素是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的说法。
由于以知和未知原因,猪与其他家畜和家禽相比对于霉菌毒素更为敏感,是由于猪的解毒机制和脑神经化学变化的不同所决定。临床实践中以单纯霉菌毒素中毒发病死亡的表现形式不多,大多数是以伴生于各种传染病死亡的剖检、检查中建立的诊断。说明霉菌毒素中毒对于养殖业的最大危害在于它容易继发各种传染病,而且发生后诊断、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所以要认清霉菌毒素中毒症的本质对于正确防控传染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至于生猪在诊疗防疫过程中要坚持的“一猪一针头”的原则是最基本的常识,广大养殖户并不是不知道,就是能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的问题。本次病例发病原因看似简单,但是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大。而且这种现象在生猪生产中也带有普遍性,由于平时没有太大的直接危害而不加注意。而且我市猪场普遍规模较小,生猪发病时都是本场兽医或者饲养员对症治疗,没有科学的诊断与用药,加之猪场各种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或者平时监督检查不到位,饲养人员及兽医也不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来执行,马虎大意最终贻害无穷。此类教训应引以为戒。(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