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综合高效防控羔羊大肠杆菌病
2014-04-29敖礼林
敖礼林
羔羊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是一种易发、常发的急、烈性传染病,羔(幼)羊染病若防控不力,会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养羊户、特别是新养殖户应以警惕。
1病原及流行规律
羔羊致病性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外形和生物反应等几乎无区别,不过其抗原结构完全不同。它不形成芽孢,多数全身长有鞭毛,可运动,多单个存在,易用一般染色剂着色。败血型常见菌型有:O72、K80、O8、O9、O10、O20、O35、O78等;腹泻型主要菌型有:O78、K80、O25、O26、O115等。本病原可产1种内毒素和1~2种肠毒素;内毒素能耐高热,100℃时30 min可将其破坏;肠毒素多不耐高热,60℃时一般15~20 min能使其失效。该病原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对碳水化合物有很强的发酵能力,其毒素能致羔(幼)羊剧烈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使羔羊3 h或1~2 d内因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一般为15%~30%。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生多而重。羔(幼)羊最易感染此病,特别是出生后5~40 d羔羊更易感染发病;3月龄以上的羊也偶尔会感染发病。病羊、带菌母羊、病羊的粪便和被污染的地面、草料、用具、饮水、羊奶、母羊乳房等都是传染源。羔羊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脐带、损伤的皮肤等感染。老龄、奶量不足和奶质差等母羊所生羔羊易感染该病。此病多为地方性流行,但也时有散发的。体质差的母羊所生羔羊、没吃上初乳羔羊、圈舍阴冷和潮湿、气候变化过频和过剧烈、饲养密度太大、栏舍通透性差、环境和用具消毒不彻底等,都会使羊群更易感染本病。
2病症
2.1败血型
2~6周龄羔羊易出现此病症。病羊初期体温常41~42℃,精神萎顿,运动失调,磨牙,头常弯向一侧,有的关节肿胀和疼痛,口吐泡沫,呼吸急促,腹泻轻微或不腹泻,昏迷,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羊3~12 h内会死亡。剖检病(死)羊可见:胸、腹和心包内有纤维素样物及大量积液;肘关节和腕关节肿大,滑液混浊;脑膜充血,出血点很多;大脑沟内可见较多脓性渗出物;内脏器官多充血和出血。
2.2腹泻型
常见于7日龄以内羔羊。初期病羊体温高至40.1~41℃,不愿吃乳,精神不振,不久即腹泻。病羊初期粪便半液状,带有气泡,先黄色后变为灰色,最后排出水样稀粪,有时粪液中混有血液。病羊腹痛,腹胀,虚弱,脱水严重,不能站立,肛门失禁,如不及时救治,病羊会在1~2 d内死亡。剖检病(死)羊可见:消化道和胃肠内有许多黄灰色半液状物,瘤胃、网胃黏膜脱落,皱胃和肠道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3综合防控
3.1预防措施
1)栏舍及周围卫生每5~6 d应清洁1次;发病时每天清洁1~2次。每次清扫后栏舍、用具、地面及四周环境都应喷洒1次50%百毒杀3 000倍液或1%~3%漂白粉溶液等消毒。
2)及时隔离病羊。全群羊饮用0.01%高锰钾溶液,1日1次,连用6~7 d。
3)羊舍应建在高燥向阳处,冬、春季严防雨、雪、冰冻、寒风的危害。平时勤换垫草。冬、春加厚干垫草。
4)加强对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足量、全面的饲粮,以促胎儿正常发育。
5)母羊生产前后都应做好消毒工作。羔羊吃初乳前应对母羊乳房用0.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清洗,后尽快让羔羊吃上足够的初乳。羔羊喂奶要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定温
6)提早补饲,供给全面足量饲粮,提高消化机能,以利减少或杜绝发病。
7)按说明书要求,给羔羊和妊娠母羊注射或口服对应型多价活菌或灭活菌。1-3月龄羔羊可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大肠杆菌苗0.5~1 mL,3月龄~1岁羊皮下注射2 mL,有好的预防效果。
3.2综合治疗
1)西药治疗:①每千克体重每天口服土霉素30~50 mg,分2~3次服用,连用2~3 d。②每千克体重每天肌注土霉素15~20 mg,分2次注射,连用2~3 d。③用西药治疗时,对心脏衰弱的可皮下注射25%安钠咖注射液0.5~1 mL;对严重脱水者,应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50~100 mL;对兴奋症病羊,要加水口服水合氯醛0.1~0.2 g。
2)中药治疗:①白头翁20 g、龙胆草20 g、黄连15 g、白芍15 g、山楂10 g、当归10 g,适量水煎至100 mL,候温服用,每次灌服10 mL,2次/d,连用4~5 d。②大蒜100 g,95%酒精100 mL,浸泡15 d,过滤后备用。每日用药液2~3 mL,加适量水1次灌服,连用3~4 d。③用杨树雄株花序制成50%煎剂,每日口服1次15~20 mL,连用4~5 d。④马齿苋粉100 g、干姜粉10 g,混均匀,加水1.5 L,煎熬至1 L,加入红糖200 g,每次每头灌服20 mL,2次/d,连用3 d。⑤此为1头羔羊用药量。乌梅45 g、僵蚕15 g,适量水煎汤,候温加醋50 mL,1次灌服,1日1剂,连用2~3 d。(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