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4-04-29尚书
尚书
[摘 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是中学生接受教育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能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76 — 02
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个体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并且有一个适宜的调控心理活动的方案,和强大的适应社会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学时期属于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能对中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其个体的茁壮成长,使之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更有益于提高中学生的人格魅力以及提高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使中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既对中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有益,更能高效的增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并且在情感、自我概念、人格、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的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社会调查、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对体育锻炼具有提高学生的自信、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具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功能和其他层面的教育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体育锻炼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希望通过研究能为学校体育锻炼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1 体育锻炼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教学模式制约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下,大部分学校照旧沿用原来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心理教育。只是开展单纯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形式单一且不太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消极悲观甚至是厌倦的情绪,提到体育课甚至会感到头疼的现象,使中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同时在整个社会的大的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课时不断被其他的主要文化课程排挤或是直接占领,导致出现了体育课时不断减少、课外锻炼有减无增的局面,进而直接影响到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双方面的发展水平,有时候甚至遏制了其提高。
1.2 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不够
对于心理健康引导不够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热情度不高,上课不够积极,而且在学校内产生的体育锻炼氛围不够浓烈,而且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和体育理论的指导,体育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或者是只注重于体育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从而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标准的模式框架。
1.3 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只看到体育锻炼对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而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检测,从而促进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100m 短跑训练中,可以通过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且合理安排成绩相当的学生一起锻炼的方式,让他们体验到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并培养他们乐于参与、勤奋刻苦、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美好品德。
2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2.1 中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成长需要依靠自身心理的健康
优良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中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状态,为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作铺垫。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可以促进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使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改善中学生的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培养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互助协作的优良作风,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在发展和健全人的道德品格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中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引导力度,并且加强对体育锻炼种类以及效果的研究。必要时学校可以启发与研究体育锻炼方面相关的工作者展开有利的探索,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来促进体育锻炼的教育教学和改革方向,进而全面推动体育锻炼在中学校园的深入开展。
2.2 强健的体魄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体育锻炼对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并给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大部分的运动类型都要求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等优秀的精神品质以及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等多种复杂情感的支撑。人是一个心身的有机统一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互相联系,息息相关。因此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拥有强健的身体的最好表达。
2.3 体育锻炼是大幅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举措
体育锻炼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其自身发展都要得到良好的效果。体育锻炼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还可以调度学生的激情,训练学生的体魄,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优势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快速成长、增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更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
2.4 体育锻炼可以调度中学生的激情
“体育锻炼活动是所有认知的发源地,更是人类进步与腾飞过程的桥梁。”这句至理名言一直被奉为真理。 体育锻炼产生的参与性、抗争性、鼓励性、开放性、协调性,使中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检讨与暗示、自我激励与平衡等能力得到提高,使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认知能力,情绪控制,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平静与健康的情绪可以使人面对现实时能够保持乐观冷静的态度, 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适宜的体育锻炼能给人一种欢快和欣喜的体验,并且可以减少人的恐惧与担忧, 进而调动人的激情、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历经这种复杂的情感阅历, 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与自我调节能力的进步。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是一个较长时间塑造的过程, 但此过程必须用一种介质作为依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就是体育锻炼, 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频繁并且积极地投入到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中,不仅可以为积聚的多种负面情绪提供一个释放的平台, 更可以转移或升华受到阻碍后所产生的冲动, 并减轻较负面的情绪障碍。
2.5 通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自我认识
培养中学生优良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指引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创新才能、沟通协作能力、主动适应能力等,促进中学生“公平公正、和谐融洽、尊重知识、勤于实践”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体育锻炼充满游戏性、技能性、欢娱性、协调性、互助性,让学生在互相沟通与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将他们的能力,强度,质量水平,充满魅力的显示大小,通过自我感知,从而形成一个更实际的认识。而且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对自身有了一个较正确的认识之后,便会自发或无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活动。
2.6 体育锻炼能够扩展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内心世界中最敏锐、最具感染力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人际关系良好的个体会是谈笑风生、兴高采烈,且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好奇心;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个体则是闷闷不乐、愁容满面、且对生活有极少的乐趣。显然, 体育存在着竞争, 它需要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对抗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品质,需要人们互相往来、 互相帮助。 体育作为当今时代一种广泛被接受的社会性活动, 其中很多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又是依靠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而完成的团体活动。体育锻炼中的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项目, 是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在体育锻炼时, 学生必须要遵守这三项原则:联结队友、听命裁判、尊崇观众, 同时要尽力把持和抑制自己不当的举止。这些方式都能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且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趋于良性发展。
2.7 促进校园和谐的生态环境需以优良的心理健康为载体
优良的心健康质奠定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取向的思想根基,帮助中学生明确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加快“和谐校园与生态校园”的建设步伐,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风以及学风建设、校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育人环境。
3 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单纯的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社会和中学生的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具有特殊意义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以使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良性发展。
3.1.2 尊重中学生个体的差别,适宜的开展有效地体育锻炼与指导。根据其个体的差别大小,其次考虑到不同体育锻炼方式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参加锻炼人员的整体规范,形成繁多的运动形式同时进行、多样运动种类均匀匹配的运动场面,并充分挖掘体育设施和运动项目的潜在实力,进而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中学生能够充分自我认识并提高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良好心理。
3.1.3 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应该通过不断增加课时数和课外锻炼形式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并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校教师在指导体育锻炼活动的时候,应该着重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阳光明媚的情感与态度。
3.1.4中学生目前还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对体育课程和学生们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迫使许多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中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指导。如果不能给予他们与锻炼项目相关的指导,学生们会望而却步,从而中断对体育锻炼的进行。因此在训练中学生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2 建议
3.2.1 教师要完善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它的益处,并树立确切的体育价值观,积极坚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功能,加大课堂管理力度,耳濡目染,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指导。
3.2.2 积极多样的开展校园体育锻炼活动,以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强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种和谐的体育气氛,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更舒适地体会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所给予的好处。
3.2.3 强调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在生理上有利于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在心理上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体育锻炼与精心指导的正确组合,鼓励与保护以及专业性的心理健康同位 一体。
3.2.4 体育干涉不仅要设立和理论指导实质有关的文化课程,还应设立具有执行意义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
〔参 考 文 献〕
〔1〕梁晋裕.两类体育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6,(05).
〔2〕郑进贵.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训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邓宏涛.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9,(40).〔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