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生活实际培养中度智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014-04-29刁庆俊
刁庆俊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一般性课程中设置了生活语文,口语交际是生活语文中的重要训练项目,因为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智力落后儿童语由于认知能力的低下,知识经验欠缺,语言内容受限制,语言内容贫乏,无法表达;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训练点,激发口语交际兴趣创设语言交际环境,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抓住生活契机,使口语交际得以深化。其最终都是使儿童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实际 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0-02
当前,我们培智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颁布的第一套培智教育教材。这套教材借鉴“普教模式”,以学科教育为主,在内容上侧重文化知识,忽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近几年来,随着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招收对象已从过去的轻度逐步转向中度智障儿童。中度智障生在每个班占一半左右,大部分中度智障生对于语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无动于衷,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毫无反应,对于课本中的图文一片茫然。显然,这种课程,以及在这种课程下的教学已经远离智障生生活。针对现行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培智语文教学立足儿童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
一、发掘生活中的训练点,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中度智障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对大大小小的事物及其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对具体的问题没能形成现成的经验,但只要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就会唤起他们的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努力地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作出合符逻辑的假设。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接受理解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充分关注每一位中度智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组教学内容。因为对于自己熟悉的交际话题理更能激起智障孩子的交往动机。
开学初,孩子们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伙伴好奇,他们常常会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为何不把“自我介绍”这一口语交际的训练提前进行呢?于是,我开始了精心準备:先将他们事先带来的生活照片张贴在墙上,布置了“我爱我家”的七彩板块;然后在黑板上画出鲜艳的花朵,写上“自我介绍”四个大字。在孩子们好奇与期待的目光中,我先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然后告诉他们在自我介绍时要像老师一样面带微笑、充满自信,要清楚、响亮地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喜欢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自己温馨幸福的家介绍给大家。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中的话题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鲜活素材。这些话题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就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中,贴近学生生活,这样重度智障孩子的语言才会像叮咚的泉水涓涓流出。
二、创设语言交际环境,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也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逐渐地习得言语。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更应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情境是指由教师为学生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或者组织某种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沟通。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
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创设出自由表达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倾听,在情境中交流,在情境中畅谈。
三、充分抓住生活契机,使口语交际得以深化
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所以我们的特殊教育只有注重向学生生活实际的回归,才有可能建构起理想的人生生活。对于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我们应将口语交际向课余延伸,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交流与沟通,在长期的自主训练中习得社会及生活所需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为孩子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进一步培养与强化孩子的交往能力。教师可建议家长多带中度智障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学校给家长发通知时让学生先转述给家长,再让家长看通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转述能力。此外,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时,提醒他们注意身份、环境、听话对象,表达要清楚,态度要诚恳,待人要有礼貌等。
根据智障学生的基本特性、现有发展水平(智力,能力,知识掌握等),我们认为要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采用“记录学习生活”的评价手段。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科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为个别教学,康复训练,补偿智力缺陷,培养能力指明方向,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了智障学生发展的评价。只要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度智障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逐渐的强化和提高,为他们今后能更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2]《小学口语交际》 谢雄龙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07-01
[3]《现代特殊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