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高山下”
2014-04-29吴燕军
吴燕军
2013年11月3日,酉阳县木叶乡高山生态扶贫纳凉新村。
雨下了一个星期,天终于晴了。
张琼英抱着近一岁的孙女,到邻居家串门。
“现在下雨出门都不湿鞋。”望着靓丽新居,张琼英脸上满是笑容。
谁能想到,就在三年前,张琼英还过着肩挑背磨的苦日子。
木叶乡大板营村,平均海拔1500米。
20多年前,张琼英嫁到大板营村2组。
“偏、远、高、穷”,乡亲们如此形容这里——大板营村藏在原始森林里,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照明用油。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千百年来,这个原始村落就靠天吃饭,生活艰难、生产艰难。
丈夫龚超文家人多地少,结婚不久,两口子便在父母催促下,端着一簸箕包谷另立门户。
“分家后第一年,吃了上顿无下顿,半月不见油荤。”忆起当年生活,张琼英直摇头。
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
为改善生活,2003年5月,夫妻俩将两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决定出去搏一把——到湖南打工。
一年下来,夫妇俩一共存了13000元。
接着,他俩将孩子接到湖南,一家人在外面一呆就是七年。
孩子逐渐长大,张琼英却犯了愁。
“孩子长大了,要是再回大板营,恐怕连媳妇都娶不到。”张琼英跟丈夫唠叨。
“我們这点存款,在外面也买不起房呀!”龚超文一脸无奈。
2010年春节,张琼英一家回大板营过春节。
“这几年在外面发财了?”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先,没进门就吆喝起来。
龚超文赶紧倒水招呼客人。
“给你带来个好消息。”杨宗先吧嗒一口烟,“政府在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我们乡已经启动了……还有补助,你们申请搬迁不?”
“搬,要搬!”龚超文一拍大腿。
该乡按照“政府引导、招商运作、限价销售、让利于民”的建设模式,充分整合高山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和风貌改造政策资源以及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动员高寒山区农户到集镇建房落户。
一周以后,木叶乡高山生态扶贫纳凉新村移民安置点。
龚超文找来施工人员,量地、策划、施工……
不到半年时间,三楼一底的新居便建成了。
搬家那天,从不喝酒的龚超文醉成一团,嘴里不停地念道:“终于不用愁儿子娶不到媳妇啦!”
今天,大板营村已有168户村民搬进了移民新村。
家搬了,张琼英也不准备外出打工了——她想就近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让高山生态移民就地脱贫致富。”木叶乡党委书记陈伟说,木叶乡地处圆梁山腹地,平均海拔高,夏季天气凉爽。
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大部分搬迁户搞起了乡村旅游,村里还建了油茶基地、大理石厂和蔬菜基地,每年能提供五万人次的劳务用工机会。
夫妻俩夏天就搞乡村旅游,四个月能挣三万多元;闲时,龚超文就到附近工厂上班,一天收入80元。
2012年,张琼英一家喜事连连,儿子不但娶回了媳妇,年底还生了“丫头”,张琼英抱着孙女笑得合不拢嘴。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张琼英说:“让儿子去学厨师,把我们的农家乐办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