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白菜心的“海淀模式”
2014-04-29李焱
李焱
今年上半年,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和浪潮全球研发中心、展讯、锐迪科、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子基金等重点项目落户海淀。乐视财富、乐视电子商务、CEC智慧医疗、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电信分公司等重点企业在海淀新增投资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中易招标公共服务平台、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北京股权登记管理中心等创新要素纷纷落地海淀。
海淀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以吸引“产业龙头、新兴热点、要素聚集、存量增新”为着力点,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投资促进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淀模式”。
截至6月末,核心区上半年共实现重大项目落地20个,落户注册资本超亿企业215家,同比增长220.9%。提供企业选址方案200余个,为50余家引进海淀企业进行选址,投资规模约120亿元,在谈项目累计200余个。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今年,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战略定位,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着重提出了四个目标:一是促进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项目落户北京,二是促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项目疏解转移,三是促进首都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改善,四是促进首都经济和地方财力持续稳定增长。
在新形势下,海淀如何落实北京市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如何发展高端产业?招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楼宇经济入手,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快三大功能区建设,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协调创新平台,以创新为驱动,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以‘高精尖产业定位开展投资促进工作。”海淀区投资促进局李长萍局长如是说。
在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当中,“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次提出。以中关村为引领的海淀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任在身,责无旁贷,但当前制约海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海淀区主要负责同志在2014年上半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海淀当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四方面:
一是资源的稀缺与粗放利用并存。海淀发展空间需求旺盛,但土地资源有限。北部地区环境优美,但仅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可用于建设,毛容积率不足1,集约节约还有空间;南部建成区187个城中村占地面积达660公顷,需挖潜改造、提高承载力。
二是高端科技产业与低端城市服务业相互交织。海淀现有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8万余家,创造的GDP占全区5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低端城市服务业有7万余家,创造的GDP仅占15%。高端产业对低端产业的渗透、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城市建设功能缺失与管理服务缺位叠加。如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服务配套等考虑不足,遗留了斑块化分布的城中村和断头路,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承载能力。
四是区域经济的自足性与市场要素的流动性相矛盾。一方面海淀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扶持、土地优惠服务创新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的贡献反补公共财政;但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后,由于成本因素、市场拓展、区域竞争向外部拓展,分流一部分税收。特别是随着区域人口增加、成本上升、空间稀缺,更加剧了这方面矛盾。
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海淀需要探索在发挥好科技创新“苗圃”作用的同时,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释放高端产业发展空间
郭金龙书记强调,北京产业布局和发展必须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这是大原则。要处理好“舍”与“得”、“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充分挖掘城乡结合部、平房棚户区和边角地土地资源,下决心疏解清理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低端产业,释放高端产业发展空间,打造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解决制约海淀发展的空间问题,海淀区与市规划委开展了协作式规划试点,通过深度梳理主体功能区、城市灰色空间、低效用地、生态空间、保护改造空间等,确立了南部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三大功能区空间布局,通过南部挖潜、中部优化、北部集约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消减负面空间,提升海淀的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
今年上半年,海淀先后完成中关村科学城42个重点项目开工,新增产业空间14万平方米,70多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开复工547万平方米,竣工90万平方米。推动北部30余个产业项目落地。与此同时,海淀区投促局与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开放平台“搜房网”合作,对《投资海淀》中文网站“企业办公选址”栏目进行升级改造,把目前辖区内现有空置面积约600余个商务楼宇信息面向社会公开,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下一步,海淀区将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大空间整理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释放产业空间,促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和运营。加快东升科技园二期、学院路科技园、小米科技园、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同时在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加快建设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城建设,推进网易等58个产业项目建设,建成百度等13个项目。为6+1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提升海淀的创新活力和高科技产业的承载力。
通过制定产业空间资源地图(北部、南部),建立空间资源数据库,与园区企业、物业持有单位、风投机构等协作联动,海淀区逐步实现了楼宇、项目动态资源共享,空间资源数据互动。
李长萍局长表示:“空间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加强空间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源,释放发展空间,引来金凤凰,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驱动和带动引领作用,助力海淀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更好的承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
科技产业深度调整
“海淀要集中精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做好白菜心,不要做白菜帮。”这是前不久郭金龙书记到海淀调研时特别强调的。
要通过南北互动、双轮驱动,聚焦三大功能区、“一城三街”、“一镇一园”等区域,发展“高精尖”产业,做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科技金融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文化装备、艺术品交易、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引导人力密集型产业进行有序转移。
记者了解到,通过城中村治理、城市病破解,海淀核心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端产业的带动和对低端产业的置换引领能力不断加强。
经过调整,今年上半年海淀区累计腾退低端产业面积138万平方米,清退商户5300余个,疏解从业人员6.6万人。中关村西区通过业态调整,引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工场、清华科技园(西区)等高端业态;海淀图书城目前已升级为中关村创业大街,集聚了包括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在内的10余家创业服务机构;南部中关村科学城建成了东升科技园、玉渊潭科技商务区、玉泉慧谷科技园等一批乡镇集体产业园,实现了产业集聚高效发展。
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导向的投资促进,就是要大力转型发展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经济和产业,积极吸引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品牌、高端活动落户北京,吸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优势企业的总部与价值链高端项目落户北京。
结合区域实际,海淀提出,要抓好以引资引智引技紧密结合为导向的投资促进。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精尖”项目,着力引入一批国际拔尖技术人才、行业领军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硬环境与人才政策软环境,使国际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大力促进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海淀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利用中关村“1+6”、人才特区、科技金融等先行先试政策,海淀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整合形成了核心区“1+4+1”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每年将统筹20亿元左右财政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今年1-5月,海淀园总收入实现4284.48亿元,同比增长16.8%;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1%;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市37.4%,创新驱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