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点笔(二章)
2014-04-29李浔
李浔
义桥码头
你在一条鱼的背上,从杭州游向北京。
运河上的天空从来都是蓝色的,橹声是婉约的,水花是天真的,同船过渡的人都吴语侬软,都有一个青枝绿叶的故乡。
两岸都是我要的风景,桑林、稻田、村庄,我在船上看见的全是有根的风景。从这岸到那岸,那只熟悉春水的鸭子和吴越方言一起,再一次把往事领到运河岸边,领到了倒影里和云一起飘向京城的运河。
义桥码头,粮盐丝茶的码头。 在义桥, 方言堆砌的堤岸边,是通向镇子的小路。老街上的糯米团子、鱼干、荷叶包裹的腊肉醒目在春天的屋檐下,那些米糕、片儿川、西湖莼菜和醋鱼,那些西湖彩绸伞、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蚕丝被、龙井茶、桂花糖,让乾隆皇帝忘了回京的时辰。
老街上,穿着蓝布碎花布衫的绣花妹子,用毛竹扁担挑着春笋的男人,让义桥的小调都有了倒影。
义桥码头,春天很厚了,你可以看见什么是含蓄的美景,什么是不用浇灌就能茁壮成长的意境。那些比荠菜更绿的背影,逐渐把你引入江南的深处,水鸟一直牢记了它的来历, 在运河边飞翔,一直和紫云英一起聆听晨雾中醒来的蚕歌。
船在靠岸,又在离岸。京杭大运河里流动着有深度的倒影。运河上,那个背上刺了精忠报国的人,那个背着包准备进京赶考的少年,那对为爱私奔的才子佳人——1300年的河埠,河水仍然记得这些倒影。
燕子来了很久,春只能挂在江南。
运河两岸,像谷一样让人牵肠挂肚的雨,在老屋的屋檐上明亮地滴落下来,它们让人想起水稻刚出种的嫩芽。1300年,谷雨的雨水, 额头的汗珠,就这样浇灌着一个青枝绿叶的义桥。
拱宸桥
拱宸桥,让想象有了起伏,让鱼可以弯弯曲曲做梦,让我们看见对岸有着长辫的采桑、采茶、采菱的村姑。
拱宸桥,押韵的石桥台阶上,可以听见千年的橹声,一针一针绣出河岸边青苔等待的落款。或许还有那个叫小白菜的女子,她的水袖舞得和运河同样婉约。
春雨中,拱宸桥桥堍的撑伞的人,让春有了声音,让过桥相亲的人,比断桥上的许诺更抒情,让龙井茶上市的那个天,谁也拦不住天会变蓝。
在拱宸桥上,看见京杭大运河两岸有着千年的田歌。春天还很薄,谷雨来了,荠菜在田埂上等待腰还很细的春天。运河边的路很长,仿佛是那本老家谱,一行一行地描述,只有逗号却没有尽头的秘密。
风在吹我,呼唤在吹我,往事在吹我。我们都在桥的两岸多少年了,老石桥、老村庄、老风俗。饱满的种子、清丽的田歌,圆满的石桥、透明的倒影。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东西走向的脉络,那么京杭大运河就是打通了中国的南北走向的经脉。大运河由此让中国的经络通畅。
有了拱宸桥的运河,像带了戒指的女人一样,显露出成熟丰满的气息。
千百年来,拱宸桥,从这岸到那岸,运河两岸由此有走不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