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还债19年
2014-04-29吴嘉雯
吴嘉雯
2014年8月末,一场大雨浇透了长江边上的忠县城。忠县,位于重庆中部,古称忠州。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县城市,忠县儿女常常以此为豪。42岁的忠县人周泽武也不例外,他对此的理解是,做人要忠于良心。
沿着泥泞不堪的山路,记者在忠县民族中学的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周泽武。这个头戴黄色安全帽、皮肤黝黑的汉子,尽管在19年前被骗得血本无归,但仍然坚持通过打工偿还了当时欠下的近百万元农民工工资。
伴着起重机轰隆隆的声音,几栋新楼正在拔地而起。“你看那栋旧的教学楼,是我当年(还债前)参与修建的。这几栋新的,也是学校主动让我承建。他们信得过我。”周泽武一边使劲比划指挥施工,一边憨笑着告诉记者。
一场骗局一场梦
周泽武出身于忠县涂井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难他便早早辍学,18岁就学做钢筋工并外出打工。在工地上,其他工人不想做的重活、脏活,周泽武都抢着做,很快便受到了一位包工头的赏识。
一次,这位叫老周的包工头把周泽武叫进办公室。原来,老周由于临时有急事需要外出一趟,但他屋里有几十万元的工程款还没有来得及存进银行,所以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留在屋里看守一夜,以免失窃。年轻的周泽武,成为老周心中值得信任的人选。
接到这个“重任”,周泽武丝毫不敢马虎。老周走后,他几乎一夜没有合眼,生怕出了闪失。好歹熬到了第二天早上,老周回来清点现金,一分不少。看着眼前这个熬红了眼睛的小伙子,老周非常满意,决心好好培养这个小伙子。
勤奋和耿直成为了他收获财富的敲门砖,在很多人都还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周泽武凭借老周的信任和自身的努力很快过上了好日子。
周泽武从老周那里不仅学到了很多技术,还获得了对方在资源上的支持,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通过做钢材生意他每年能赚到十几万元,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不过周泽武并不安于这种现状。
1995年,在一次酒桌上,他结识了一位来自湖北的杨老板。两人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没多久,这位杨老板找到周泽武,说他在湖北省秭归县有一个5亿元的大项目,让周泽武过去承包钢材。周泽武一算,如果这笔生意能做成,利润有近一百多万元,真是天大的好事!
周泽武一口答应下来。而老周无意间听说了此事,劝道:“小周,这个事情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但是咱们这个行业,水太深,你不要一时冲动。”明知是好意,但是周泽武却认为“朋友介绍的生意应该问题不大,而且我想着,赚大钱肯定是要冒风险的。”
年轻气盛的周泽武最终没有听从老周的劝告,没过几天便跟杨老板动身去了湖北。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降临。
为了配合工期,周泽武先是自掏腰包,东拼西凑地进了近300万元的钢材,还从老家带来45个老乡到这里干活。其中不少人甚至是看着周泽武长大的,对他非常信任。“他憨厚老实,有了大生意都能想着我们,大家都愿意去跟着他干。”一位老乡回忆说。
工期刚刚进行了一小半,周泽武突然发现,好像已经两天没有看到杨老板了。他内心开始有些不安,马上给对方打电话,可一直占线。整整一个下午,他把电话都打没电了,依然没有接通。
接下来的几天,杨老板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工程自然也成了烂尾楼。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他肯定是跑路了。”这意味着自己不但300万元的投资血本无归,还欠下农民工们整整93万元的工资。对于从小出身贫苦,事业刚有起色的周泽武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怎么辦?!”周泽武彻底崩溃了。
像杨老板一样开溜?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整整转了一个通宵。抽了一夜的烟,屋里烟雾缭绕,他摁灭了手中还没有吸完的烟头,望向窗外:老乡们还在卖力干活,拉着钢筋和水泥,烈日下他们破旧的衣衫已经湿透,很多人光着膀子干活,皮肤晒得黝黑。从重庆到湖北,那些老乡们跟随他长途跋涉地来到这里,都是出于对他的信任,更是生计所迫。但凡有一点出路,谁愿意在烈日和风雨中费力干活呢?
“如果我一走了之,我还有什么脸回老家?今后怎么面对父老乡亲?”周泽武矛盾极了,一个不眠夜又过去了。
漫漫打工路
杨老板跑路后,知道内情的另一位合作伙伴,将剩下的建筑材料偷偷运走并转卖。很快,这位合作伙伴也一走了之,原本热闹的工地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
一番痛苦挣扎后,周泽武决定如实告诉大家目前的情况。工人们得知情况后,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但有几个脾气火爆的,一下子就跳了起来,对周泽武破口大骂,逼他还钱。周泽武憋了一肚子的火也无处可发,自己明明也是受害者却根本没人理解,他使足了劲儿冲着那几人大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这一吼,周泽武感觉内心的怨气也随之释放了不少。到了晚上,他把白天逼他还钱的那几位工友叫起来,摆了一场酒。席间,周泽武当着他们的面把自己的包、衣服、行李翻了个干净,凑出来的钱摆在了桌上。“我知道你们怨我,我就这么多了。你们先拿着,剩下的我一定还大家。”
几位工友相互看了看,最终谁也没有动。那晚,大家都醉得一塌糊涂。
临走时,他将低价变卖工具和设备得到的20多万元,付清了来自湖北、贵州等地11名农民工的工资。“因为他们离家太远,实在很不容易。忠县本地的45个老乡我就慢慢还,反正离得近。”
回到忠县老家后,周泽武的日子并不安宁。很多老乡隔三岔五就跑到周泽武家中要债。可周泽武一时间也凑不齐这么多钱,只能赔着笑脸,好声好气地一遍遍解释:“以前都是兄弟,一出事,不能兄弟之情也不在了啊。”
当老板时,周泽武常常在一家商店里赊烟,一个月结一次账,商店老板每次看到他都是满脸堆笑。而现在,一看到他过来商店老板远远地就躲了进去,每次买烟都得现金结账。不仅外人如此,就连周泽武的父母听说此事之后,都认为“他没希望了”,态度非常冷淡。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不堪忍受被讨债的日子,妻子带着女儿离去。周泽武痛苦极了,“那个时候,我每天都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这样坚持到底是对是错。”那时的他常常喝得大醉,希望在酒精作用下麻痹自己,忘掉痛苦。
可痛苦归痛苦,更难的是欠下的债还得咬牙还。周泽武渐渐振作起来,他甚至从自己的不幸中联想到那些被欠薪的农民工家庭,也许他们也会像自己一样,为了这笔本应得到却打了水漂的钱,导致原本幸福的日子开始在吵闹中度过,甚至妻离子散。“我必须尽快想办法筹到钱还给他们。”
从此,周泽武开始了漫漫打工还债路。他前后辗转广东、福建等城市打工,为了早日还清欠款,他每天在建筑工地上当工人,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某年春节,周泽武得知父母生病,便把自己的工资全部寄回了家,自己却几乎身无分文。这个灯火辉煌的大城市里,家家都沉浸在过年热闹的气氛里,周泽武却不得不为填饱肚子,去菜市场捡烂菜叶煮着吃。有时候,他吃着吃着,眼泪不自主地就会在眼眶里打转,但每次他都会强忍,不让它落下来。
“那是我最灰暗的日子。”周泽武回忆道。好在十几天后终于开工,生活暂时有了改善。第二年春节,周泽武就带着打工赚的几万元返回忠县,这是离乡五年来他第一次回家。
同乡老王当年应领1.2万元工资。他曾听到周泽武外出躲债的传言,以为这钱打了水漂。但没想到周泽武居然亲自上门给他送来了2000元。“他说,让我先拿着,剩下的慢慢还给我。因为被拖欠工资的人太多,他得一人先还一点。”老王这才明白,原来“之前大家都误会他了。”
尽管五六年来,周泽武没日没夜地干活,但欠老乡们的债仍然没有还到一半。慢慢地,周泽武“打工还债”的事情传开了。债主们不再向他讨债,父母也明白了个中原委,认为他“做人有诚信”,就连商店小老板,也开始主动跟他打招呼,问他抽不抽烟……
有人甚至还为他说起了媒,希望他再次成立家庭,能有个女人嘘寒问暖。
还债和给予
2001年,彭家芬在熟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周泽武,和他重新组建了家庭。但结婚四年来,丈夫一年到头在外非常忙碌,却很少拿钱回家,这一度让她有些疑惑。甚至开始怀疑周泽武是不是没有安心跟她过日子。
但周泽武只告诉了她一句话:“有一天我会证明,我从来没有乱花一分钱。”
有一天,彭家芬从别人口中得知丈夫一直都在打工还账。最初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丈夫对自己有所隐瞒,非常生气。周泽武很无奈,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诉了妻子。最后,他对她说:“我是不该瞒着你,但那是因为怕你知道后心里有负担,不想失去你和这个家。现在你知道了,要怎么选择你决定吧!”妻子沉默了。
然而几天后,妻子不但没有离开,还给周泽武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惊喜:“我们有孩子了!以后咱好好过日子,有债我们一起还。”妻子的理解和相守,让周泽武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终于对他露出了笑脸。
2003年,周泽武把酒戒了,一是喝酒误事,二是节约一点是一点。凭借踏实肯干的态度,他赢得了一些建筑老板的信赖,承包了几个小工程。
此后,只要一发工资或者工程结账,他都会翻出旧账簿,看看每位农民工被拖欠多少工资,还了多少,还用还多少。一笔欠薪往往要分五六次才能还清,哪怕一次只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但就算钱再少,他上门还钱时几乎都能得到老乡们的热情招待,即使一顿便饭都让他心里感到热乎至极。
他常常扪心自问,如果当时自己跑路了,现在又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呢?还能不能像如今这样,在家乡抬头做人呢?每每想到这样,他都无比庆幸当初的抉择。
时至2008年汶川地震,周泽武把打工赚来的5000元钱送到当地慈善协会,并专程去重庆大坪医院看望了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灾民们。“我看到那些人,觉得人的一生真的太短暂了,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看得太重。”
从那时起,他对生活的理解开始有所改变,除了还债,他还想给予。
2010年10月,在离自己工地不远的地方,周泽武发现了一股汩汩流出的地下水源。他觉得这泉水白白流走太可惜了,而这里地势比较开阔又毗邻公路,是个洗车的好地方。于是他投入3万多元,请来几名工人将乱山坡平整后,铺上钢筋,修出了一块50多平方米的水泥坝。他把这里取名为“爱心洗车厂”,专门免费供人洗车或洗衣服。人们把车开到这里,自助洗车,然后自愿往爱心箱里投钱。一个月下来能有一两百元,他将这钱用于资助几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2月,附近的房地产开发商损毁了爱心洗车厂的场地设施,周泽武非常气愤,他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部门和媒体反映,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媒体报道使他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视野当中。最初有人猜疑他索赔的目的,但在进一步了解到他这段打工还债的故事后,都被深深打动。甚至一些开发商主动请他前来工作,让他承包一些钢材生意,希望能助他早日渡过难关。
2014年8月初,周泽武终于还完了最后一笔债务。那天回到家,他讓妻子炒了几个小菜,许久没有喝酒的他破例小酌了几杯。那天的夜晚格外安静,他睡得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踏实。
编 辑 曹一方 gemini_cy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