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教学实施策略
2014-04-29程荣
程荣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同时重视传授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并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问题”质量。让我们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智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自主解决 教学策略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最佳的活动条件下,积极自主能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教学活动。而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法,就目前课堂教学状况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问题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问题自主解决”的方法的实现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加快我市“科研兴教”战略实现的步伐,下面我针对这个课题对培养学生“问题自主解决”的看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我在复习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只出了一道“苹果20个,橘子30个”的题目,请学生思考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开始有学生说:“苹果和橘子共多少个?”“苹果比橘子少多少个?”教师及时鼓励,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苹果占橘子的几分之几?”“橘子是苹果的几倍?”“苹果20个,是橘子的2/3,橘子多少个?”“橘子30个,橘子是苹果1.5倍,苹果多少个?“苹果20个,是橘子的2/3,苹果和橘子一共多少个?”……同学们先后提出了接近二十道应用题的问题,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沉思着,仍举手想发言,老师都被这种气氛感染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样的强烈,我们怎能不好好把握呢?
二、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
创设情境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结合在一起,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
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我提出:“2=20=200对吗?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相等?”似乎让学生感到惊诧的问题,迅速把学生带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可以用添上计量单位的办法,即“2元=20角=200分”。受到启发,其他同学相继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等等。针对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于是学生改成0.2米=0.20米=0.200米。然后,教师再建议去掉计量单位,便得到“0.2=0.20=0.200”。这样,随着教师创设的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展开,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也从旧知不断向新知拓展,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下不自觉地获得了新知。
三、重视传授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学会解题为基本宗旨,要求学生能遵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模式解题,并一味追求解答的正确、完整和规范,忽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和策略,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学期,我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中,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学生一筹莫展。这时老师有必要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恰当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应用题“2张纸可以扎4朵花,那么扎6朵花需要几张纸?”很多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时有点糊涂了,不知道题目给出的两个条件应该如何运用,给出的数据该怎么列式?有同学认为第一个式子是4÷2=2,而有些同学却认为是4×2=8,当学生在争论而且都犹豫不决时,我适时启发他们:题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是扎6朵花需要的纸,那我们就先要知道一张纸可以扎几朵花,也就是把几朵花分成一份?那怎么列式解决一张纸可以扎几朵花,根据题目中的2张纸扎4朵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的巧妙启发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巧妙的启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特点。
四、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问题”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全方位思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如在教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把围成圆柱的厚纸沿着高线剪开,使学生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这时,一个学生发问:“如果沿着斜线剪开可以吗?”我及时鼓励他的想法,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先让学生上台进行教具演示,通过具体观察,认真思考,获得沿着斜线剪开是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剪拼成长方形的道理。学生提出问题的灵感来了,又有一位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形有可能是正方形吗?”我表扬他说:“问得很好!”你们利用自己的学具玩一玩、比一比、量一量,看这个问题怎样回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验证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懂得圆柱的高与圆柱周长相等时,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在本节课里,学生自主创设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回答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认识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为了学生终身学习,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自主解决意识,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把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士琦.数学教育心理[B].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3]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B].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B].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