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语文教学故事
2014-04-29赵怀巧
赵怀巧
摘 要: 语文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学科。学生多在完成其他作业之后,再完成语文学科的作业,是作业中的自习课。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学科是既恨又爱的学科。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故事 做人 态度
我爱我的事业,更爱我的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不想做神,但我坚信我的教育理念,我要尽我所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都有所发展,都学会做人,无愧于我的事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我学习先进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学理念,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实施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换和学习新情境的不断创设,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历史渊源。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无不让我们看到人类的伟大;感受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天安门城楼上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生认识到知识力量的伟大和才华的伟大,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欣赏巧夺天工的建筑……
教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时,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人文素养,我每天都安排学生写200多字的小作文,可以摘抄,可以记录所见所闻,可以是发现的任何事物,布置任务后,学生中一片反感声,唉声叹气。第一次作业在学生的怨声载道声中交到我的办公室,打开作业本一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质量太差了,不仅字潦草,而且没有一个人是自己写的,基本都是摘抄的作文书或者语文中的段落。看着我精心布置的作业,我的心情特别坏,感觉特别无能为力。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篇文章特别好,虽然文笔有些幼稚,但是写出了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并且有优美的段落,还有一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青春期学生所谓的“成熟”。我有意识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明,此时我的心情才有了好转。
接着几次作业,我便对明特别留心,发现他每次作业都完成得非常认真,只是每篇文章都有些许孤独。我开始关注并了解他,他是同学眼中的另类,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从来不惹是生非,是好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语文学科有些差,为了让他学好语文,发展写作优势,更给其他学生树立模范生的榜样,我做了个决定,把他略显青涩的文章当做范文,让其他学生评价,说想法、谈收获。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他朗读的样子,自始至终低着头,手里不断地摆弄着笔,脸变得越来越红。
我开展了有关语文的欣赏课,希望借此机会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由于这种课比较感性,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上聚精会神地耳听目视,点头微笑,偶有两三声议论。上课次数多了,作业质量明显有了提高。遗憾的是,他从来不加入其中,要么自己写作业看书,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很奇怪。又是一个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午自习,美妙的演唱配以恰如其分的FLASH画面,把学生带入音乐与诗词文化的双重享受中,可他依然如故,我悄悄走到他身后,原来他在入神地看着动漫,以至于我站在身后也浑然不知。“试着听听,你应该不会失望的”,我轻声说道。也许被我的到来吓了一跳,他迅速收起书,抬头“委屈”地注视着我,我选择无声地走开。
课后我找到他,和他聊天,问他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及建议。开始他不仅拘谨,而且言谈中充满不信任。也许是我的恳切打动了他,他慢慢道出了原委。原来他觉得语文枯燥,没有成就感,所以不爱学。语文欣赏课对考试来说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虽然有意思但他不愿浪费时间,还不如借此发展兴趣。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们从学习聊到生活,最后聊到彼此的兴趣爱好,非常愉快。
也许是我的爱打动了他,也许是与他的平等交流打动了他,他渐渐变了。语文课听得越来越认真,每周一次的作文也由对人生理想的积极追求取代了原来的春叹秋悲、愤世嫉俗等。更可喜的是,他和同学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由于他成绩好,同学们潜意识地向他学习。在他的影响下,写作开始浸透在学生的生活里,这个班级热爱写作的学生越来越多,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一些还被印成了铅字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上。两年后的七月,他以优异的语文成绩跨进理想的学校。
那年教师节他送给我一张节日贺卡,卡片上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如果说我的淳朴的文学梦想产生于摘抄之前,那么巩固这一梦想的则是您在语文方面给予我的鼓励与信心。当时的我虽然语文成绩好,可是整天都是不招人爱的愤世嫉俗的模样。仅仅因为写过几篇可以一念的作文,您没有放弃我这个既幼稚又自以为是的孩子。现在回想当时,才知道那是多么值得感谢的一件事。”
他离开了学校,我们从原来的师生兼朋友关系变成了真正的朋友。闲暇之余,我们共同探讨文学,共同分享彼此的学习生活感受,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特别欣慰,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