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

2014-04-29

大学生 2014年11期
关键词:隔壁家专科生贬义词

彭晓芸:“认识我是谁”被忽视

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看起来像是自己的陌生人,要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么明知不喜欢不适合还去追求。学校教育是标准化生产,很难兼顾个性需求和人生规划指引,这很大程度上靠家庭去发现,但多数家庭又无此能力。(教育家彭晓芸)

义务教育是一种普及基础文化知识的手段,我们不需要太过于责怪它的“标准化生产”,毕竟它受到普及性这一特征的限制。进入大学之后,因为课业的自由度,我们会逐渐发现身边的同学开始向各个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甚至很多人在发展自己个性才艺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学业。有这样的同伴在身边,他们的榜样作用比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口号式呼唤更加有效,更能促进大学生对个体存在的自我发觉。

冯歆然

工作、创业和房子

《广州青年理想与现实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理想”的前三位是“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创业,自己做老板”、“拥有自己的房子”。(南方工报)

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其想法能直接反映社会的观念,因此他们理想的缺乏和趋同是我们社会的普遍现状。不过,我认为我们也不必为此而过分担忧,在“目前的理想”的前三位其实也无可厚非。这些理想的实现也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我想他们在实现了这些愿望后,一定还会有更高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张梦阳

理想需要的是勇气和果敢。又有多少人有这份“愚勇”呢?

马成俊

“学霸”热该降温了

网络搜索引擎指数显示,“学霸”一词近年热了起来,并产生了学霸吧、学霸网、电视综艺节目《学霸去哪儿》等借“学霸”搭车的现象。这个原本是“教育、文化、科技等学术领域内以权威自居排斥和打击异己的人”的贬义词,经过大众媒体的漂白,转化为特指那些学习成绩尤其是考试成绩特别优异的中学生或大学生。(新华网)

事实上,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学霸”的本来意义是“教育、文化、科技等学术领域内以权威自居排斥和打击异己的人”,原来是个贬义词但细细一想,一般我们说别人是学霸,其实带有或多或少的眼红;而用于自己身上时,更能体现一点嘲讽的意义,那些说“我要当学霸”的人,可能根本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而现在,不仅是父母对我们说“隔壁家的孩子”有多好,而是整个社会都在我们耳边说“学霸”有多好。这难免就会生出比当初对“隔壁家的孩子”更为抵触的心理了。事实上,我们由高中进入大学会渐渐发现,人优秀的途径有很多种,不一定要学习成绩非常好的才算是真正优秀。在学校里组织乐队来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是一种“优秀”;看很多的秀展并试图去进军自己热爱的服装设计领域,也是一种“优秀”;甚至仅仅是在大学里看过很多书,知识渊博,或许成绩并不那么好,但这更是一种“优秀”。

成为优秀的人,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其核心不在于学习,而在于坚持与热爱。我想,既然“隔壁家的孩子”已经被说了那么多年了也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那么对“学霸”的宣传也的确该消停了吧。

冯歆然

中专本科贯通

近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3+4”学制中专本科贯通制,即学生从中专职校起步,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直接升入本科继续深造,再经过四年后,拿到一个高级技师、技师从业资格证,外加一张本科毕业证书。有人说,读中职学校后可以直升本科,将来毕业后,既有技师证书,又有本科毕业文凭,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两全其美,既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也不错,社会上哪个用人单位会不欢迎呢?(中国科学报)

近期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是一个农民工去找工作,老板出工资2000,农民工愤怒道:“2000块你就想请一个农民工?2000块钱你只能请一个大学生!”这里流露出对大学教育的讽刺。拥有专业技术的专科生有机会拥有本科学历,技术与理论的结合的确能使那些专科生在就业市场上更为吃香。但我并不认同让专科生简单直接升入本科,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学术氛围的浓厚、文化底蕴的深厚。若不严格考核中专升本科,很可能会对大学的学风、学术氛围产生影响。

张钦颖

猜你喜欢

隔壁家专科生贬义词
回到幼儿园
一把黄豆
醒着(外一首)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贝利”曾经是贬义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类专科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母亲,我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