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棕榈》看福克纳的女性观
2014-04-29黄驰
黄驰
摘 要:《野棕榈》因不属于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且结构形式常常为人不解,一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的重视。小说采用了史无前例的音乐对位法结构,将看似并不相关的两个故事一章接着一章地交叉放在一起,一主一副,相映生辉。福克纳一生与多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而在创作《野棕榈》时,他正处于感情受挫、身体受伤之时。该作品不可避免地折射了作家对女性亦爱亦恨、欲罢不能的纠结心态,也反映了他骨子里“女人是祸水”的男权思想。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野棕榈》 女性 迷恋 仇视
著名美国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在他卷帙浩繁的文学巨著中构建了规模宏大的人物长
廊。据统计,有名有姓的角色多达六百余名,其中不乏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女性人物。实际上,不管是在福克纳的文学世界,还是在其现实人生中,女性都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塑造其文学世界里的女性人物时,他对现实世界中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性的迷恋和仇视都会时隐时现、呼之欲出。
1939年1月18日,福克纳当选美国国家艺术文学院院士,《野棕榈》(The Wild Palms)于第二天出版。康拉德·艾肯称这部最新的长篇是福克纳“最优秀的小说之一”,阿尔伯特·小格拉德则把它描写为“福克纳最引人入胜和最可读的小说之一”①。与其他宏伟巨制不同的是,《野棕榈》一不属于“約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二是采用了史无前例的音乐对位法结构②,巧夺天工,匠心独具。该书原名《如果我忘记了你,耶路撒冷》(If I Forget Thee, Jerusalem),出版时蓝登书屋不顾福克纳反对而强行将其改成《野棕榈》。小说涵盖“野棕榈”和“老人河”两个貌似独立的故事,按照复调音乐中的对位法形式,一个故事各占五章,交叉编排,穿插而成。读者根本无法从两个故事中看到任何情节、人物上的联系,但可在时间、地点和主题思想上发现故事中一主一副的唱和效果。福克纳在1956年接受采访时,曾强调他是采用对位法来写作《野棕榈》的,是按读者看到的那样,一章接一章写出来的,“那只是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夏洛特和威尔伯恩的故事”③。实际上,“《野棕榈》这部小说的‘野棕榈部分是主体、主调、主旋律,‘老人河部分只是对位的映衬、是复调”④。两个故事情节简单,“野棕榈”讲述了已婚女人夏洛特抛夫弃子、离家出走,与情人、实习医生哈里·威尔伯恩缠绵辗转,试图追求完美爱情,结果怀孕后堕胎而死,哈里则因非法堕胎致其死亡而被判五十年监禁;“老人河”中的高个子犯人在老人河,即密西西比河洪水决堤泛滥之时受命营救一名被困的怀孕妇女,他与洪水抗争期间顺利为该孕妇接生,却因未及时返回监狱而被无辜加判了十年徒刑。
“野棕榈”中哈里因夏洛特而蒙受牢狱之灾,他不愿服毒自杀的唯一理由是“女人”,哪怕只是关于女人的回忆;而高个子犯人因援救素昧平生的女人而导致刑期延长,面对狱友的调侃与讥讽,他只有愤愤的一句:“女人,呸!”⑤小说中男主人公与女人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作家福克纳对于女性那种欲罢不能、亦爱亦恨的男权思想,也折射了作家本人与生活中的女性缠绵悱恻、藕断丝连的种种情结。
对于《野棕榈》,有的批评家认为福克纳表现的是男人的命运的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为养育后代的母亲(也是大地)的安全与生存提供条件,另一种是为魔女所纠缠,陷入情欲的罗网,不能自拔。前一种中的女子是“作为母亲的夏娃”,后一种中是“作为引诱者的夏娃”⑥。据《圣经·创世纪》,女性始祖夏娃乃上帝所造第一个男人亚当的一根肋骨,由于受到蛇的诱惑而偷食禁果,并引诱亚当共同犯下原罪,亚当受其连累而被上帝一同逐出了伊甸园,其自身也从此承受繁衍后代所带来的种种身体上的苦痛。由此,夏娃就背上了“引诱者”的骂名,同时也背负了生儿育女的母亲责任。《野棕榈》中一主调一和声的对位模式,突出了夏洛特的引诱者身份,淡化了怀孕妇女的母亲身份,同时也彰显了福克纳骨子里“女人是祸水”的男权思想。
《野棕榈》中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在“野棕榈”故事中,哈里·威尔伯恩还剩四个月实习期便可完成学业并获得一份受人尊敬、收入不菲的医生职位。就在这节骨眼上,他遇到了最终给他带来巨大灾难的已婚女人夏洛特。夏洛特以其汹涌的激情、飞蛾扑火般的原始情欲把哈里拉入了万劫不复的爱情“洪流”。她为他抛夫弃子,艰难谋生;他为她违背父愿,欺瞒姐姐。最终,夏洛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哈里付出的是五十年的自由。在“老人河”故事里,高个子犯人受监狱指派乘一只小船去搭救一个被洪水围困的怀孕女人。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洪流中漂泊了十天,颠沛流离达七周,在这过程中,女人在犯人的帮助下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孩子。犯人最终将女人送回了安全地带,自己也带着小船回归了熟悉的帕奇曼监狱。令人费解的是,高个子虽不辱使命,却以企图逃跑罪而被荒谬地加判十年刑期。高个子犯人的命运因为一素不相识的女人而发生了诡异的转变。在福克纳笔下,哈里与高个子犯人一样保持着一种天真和单纯,他们同样被某种激烈果决、生命力炽热、带有原始野性的、不可遏止的(洪水泛滥、夏洛特出轨)洪流所驱使—— 一个是被狂热的情人,一个是被破堤的洪水及洪水中的孕妇。夏洛特是哈里接触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人,她执拗地拖拽着哈里去追求那“一直度蜜月”的爱,尽管他“想到她身上有种不爱任何人,不爱任何事的东西”,但他仍不可救药地紧紧追随她。高个子犯人在洪水中独自面对那名孕妇时,“仿佛觉得那根本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构成压力的威胁,没有生气却又活着的物体”,素昧平生,却“命中注定永远没法摆脱她”。他们都陷入了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的“洪流”中,且被这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偏离了原本生命的航向。夏洛特的欲望就如洪水泛滥的密西西比河一样汹涌澎湃,哈里不由自主地完全迷
失其中。为了搭救那位孕妇,高个子犯人驾着一叶扁
舟,面对狂啸的密西西比河,只能顺流而下,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于无法掌控的命运洪流。福克纳通过其实验性的“对位”手法使这两个既平行又对立的故事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读“主旋律”故事时,脑子里有另一个故事作为和声来陪衬。引诱者夏洛特和生育者无名妇人直接或间接地给和她们有所关联的男主人公带来了灾难,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女人祸水”,而这正好含蓄地表达了福克纳对女人虚虚实实、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正如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林所说:“福克纳的女性观基本上是守旧的,甚至是类似中世纪的妇女立场。女人是美德的根源和支撑者,同时也是万恶之源。”⑦
福克纳传记作者弗莱德里克·R·卡尔认为:“《野棕榈》就像是用两片他自己的经历做成的三明治,好莱坞漂泊的浪漫爱情与熟悉的家庭生活连在一起,主人
公像是一个人。”⑧实际上,福克纳在创作《野棕榈》时,正处于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之时,刚刚与情人麦塔·卡彭特分手,又在醉酒后造成背部三级烧伤。“他在写给另一个与他私通的年轻女人琼·威廉斯的信中说他写《野棕榈》‘也是为了驱散我自以为的心碎之感。”在福克纳的一生中,除了妻子艾斯苔尔,还有数名女人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和艾斯苔尔从小青梅竹马,曾卿卿我我,私订终身,“艾斯苔尔同比利(威廉的昵称—笔者注)早有约定:长大时,不管未来有何变化,家里如何反应,他们都要结婚”。但到了谈婚论嫁时,艾斯苔尔却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大她七岁的康奈尔·富兰克林。福克纳深受打击,“这种抛弃给福克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的感情生活和在文学中的女性创造都产生了影响”。福克纳一直对艾斯苔尔恋恋不忘,并于1921年夏为已为人妻、为人母的艾斯苔尔题献了一部爱情诗
集《春天的视野》。1926年,福克纳又给他深深迷恋着的第二任恋人海伦·贝尔德写了名为《海伦:一次求爱》的诗集,收录了为她创作的十五首十四行诗,他甚至还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说《蚊群》也题献给她,并在那部小说里创作了一个与她相似的人物,但最终海伦还是拒绝
了他的求婚而嫁给了别人。弗莱德里克认为《野棕榈》中的夏洛特正是现实中的海伦·贝尔德。被抛弃后,福克纳悲痛欲绝,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因为他内心积蓄
着对女人的憎恨”,“他感到女人意味着陷阱或圈套,是等待着受害者的捕蝇草”,便不可避免地把这种情绪带给了作品里的女人们。在《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对儿子昆丁说:“女人同罪恶自有一种亲和力,罪恶短缺什么,她们就提供什么,她们本能地把罪恶往自己身上
拉,就像你睡觉时把被子往自己身上拉一样。”⑨后来,艾斯苔尔与康奈尔不合,离婚后,福克纳如愿迎娶了她。但这一变故无法改变地在福克纳内心埋下了对女人既爱又恨的种子。由于积怨已深,福克纳与艾斯苔尔的婚后生活极不幸福。“艾斯苔尔在纵酒和各种麻醉剂中寻求发泄,而福克纳则在狂欢作乐和追求年轻女人中获得解脱。”“有血有肉的艾斯苔尔被写成了巫婆,卖弄风情的女人,或是娼妓,她作为女人的尊严被否定
了。”年轻时遭受女人的拒绝和抛弃,婚姻生活的痛苦与不幸,促使福克纳一再放纵自己对年轻女人的迷恋
和痴缠。1951年,当五十四岁的“福克纳在与麦塔重续
旧情时,实际上在与三个女人约会;好莱坞的麦塔·卡朋特,只要可能便聚在一起的琼·威廉斯,以及4月份在巴黎相会的埃尔斯”,“福克纳最后又更换了一连串女人,有埃尔斯·乔生,一个年轻日本女人和简·斯坦——除埃尔斯外,她们都像琼一样年轻”。福克納与女人纠缠不休的一生带给了他无限的喜悦和莫大的哀伤,对女人的迷恋和仇视当然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威廉·福克纳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无疑给世界文学长廊中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辉。无论是《野棕榈》中的夏洛特,还是《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凯蒂,《圣殿》中的谭波尔、娜西萨,《押沙龙,押沙龙!》中的朱迪思,《八月之光》中的朱安娜、莉娜,《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伦、杜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艾米丽,她们都或坚强执拗,或忍耐顺从,或美丽善良,或恶毒放荡,或热情轻佻,或冷漠虚伪,浑身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原始的激情,却都难逃红颜祸水的诅咒。由于早年“被女人们摒弃”,福克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对女性的迷恋和仇视,表达了他对女人虚虚实实、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当然这也许就是他笔下众多女性难逃厄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④ 转引自蓝仁哲:《〈野棕榈〉:音乐对位法的形式,自由与责任错位的主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页,第4页。
②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47-148),音乐对位法是一种复调音乐的谱写技法,可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和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
③ [美]詹·B·梅里韦瑟、迈·米尔盖特:《园中之狮》,转引自李文俊:《福克纳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 [美]威廉·福克纳:《野棕榈》,蓝仁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以下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 转引自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页。
⑦ William Faulkner, Four Decades of Criticism, edited by Welshimer Wagne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121.
⑧ [美]弗莱德里克·R·卡尔:《福克纳传》,陈永国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4页。(以下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讁?訛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重点科研项目“威廉·福克纳作品自然物象的象征意义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A068)
作 者:黄 驰,硕士,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女性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